夯基础:昔日麻山 今日新颜 5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麻山深处的打若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锥形的山峰耸立,洁白的民房散落在山谷间。 一山之隔两重天。村主任廖廷华介绍,由于山高坡陡,打若村村民自小就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外出必须爬上一山,又下一坡,每次需耗费两个多小时。生活物资拉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
大山深处修通了水泥路,村里的组组通公路全面实现硬化
“赶乡场卖农产品,清晨5点就得起床。晚去点的话,新鲜的蔬菜就会蔫掉,卖不上价钱。”廖廷华说。 最麻烦的还是学生上学问题。孩子们翻山越岭去学校,9点上课,早晨6点就得从家出发。“距离学校远一点的孩子,走到学校到10点左右了。”妹场小学校长顾光红说起村小的孩子上学,因为许多孩子要早起赶路,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四年前刚到村里驻村时,除了从镇里通往村里的主路,其余一条水泥路都没有。”李建是安顺市生态环境局派驻打若村的驻村干部,他回忆起2016年刚到村里时的情景,直摇着头。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看着陡峭的岩山,任凭山里的农民如何努力,都觉得难。 “要是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我们村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变化。”廖廷华介绍,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及驻村工作组协调资金的共同帮助下,短短几年时间,打若村组组通、每户庭院及串户路实现了硬化全覆盖,在道路硬化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30余盏。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村里通了自来水
路修通了,接着就是水。 所谓麻山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缺水问题是打若村群众千百年前就一直面临的问题。 长年来靠天吃水,村民们深知水的金贵,特别在雨水稀少的季节,都盼着多下点雨。“打若村的房子都是平房设计,目的就是方便下雨天蓄水,但是就算有雨水,也是一瓢雨水半瓢沙,卫生条件差,想起喝望天水的时代真是心酸。”打若村村民唐小华说。 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事关农村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脱贫攻坚战取得最后胜利,是重要的民生福祉。 2018年4月,市委书记陈训华在担任市长时,到打若村调研,了解到打若村生产生活用水极其困难的现状,立即拿出解决方案,在市生态环境局和宗地镇政府的积极配合协调下,由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资助项目资金137万元,紫云自治县水务局协调资金110万元,再加上8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打若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式上马。
饮水安全工程成功实施,彻底改变村民“望天吃水”的历史,解决了打若村1526人的饮水问题
2019年6月底,打若村最后一根自来水水管安装完毕,吃惯了“望天水”的唐小华拧开自家的水龙头,只见白花花的自来水径直往外流,唐小华欣喜之余难掩激动:“还是这自来水好啊!一拧水龙头就有水了,你看看这水干净清澈,我们心里觉得幸福。” 市生态环境局驻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介绍说,饮水安全工程成功实施,彻底改变村民“望天吃水”的历史,不仅解决了打若村1526人的饮水问题,附近村寨的村民听说打若村通水后,有的群众已举家搬迁到打若村居住。 从打若村村委活动室走出来,站在通村公路向上看,半山腰坐落的一所崭新学校格外显眼。
打若村新修建的教学楼
“村里的学校旧址在鸡公山组的一个山丫口,为简陋的一层楼平房,没有学生宿舍楼。”顾光红介绍,为解决山区孩子的就学条件,2018年,打若村妹场小学新校园开建,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于2019年秋季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新宿舍楼的建设,远的学生可以住校,彻底解决学生起早摸黑上学的疑难问题。” 在村里遇到70岁老人王加友,面对记者,他笑容满面:“过去,出门就是泥巴路,住的是漏风漏雨的杈杈房,冬天怕寒,秋天怕雨。”“现在,出门不再爬山路,住的是政府修的温暖舒适的新房,饭菜可口,酒肉常有,做梦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好日子。” 强产业:产业扶贫 未来可期
打若村种植的山豆根
麻山腹地,目之所及,最多的就是林立的大山。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村民只靠着在石缝里种植玉米作为口粮。没人指望靠着待在大山里能脱贫,更别说致富。大山就是“穷山”。 让打若村村民没想到的是,在帮扶单位安顺市生态环境局的帮助下,短短几年时间,在大山里长出了脱贫致富产业。 在驻村第一书记田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里一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的山豆根长势正盛。 “打若村地处岩山地区,土少缺水,为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决定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经过实地调研,考虑到中药材山豆根具有耐旱,抗症力强的特点,便引进安顺三力制约公司合作,带领村民发展山豆根产业。”田路说。
全村已种植山豆根820亩
确定发展思路,说干就干。2017年冬,在市生态环境局的帮助下,提供110万元作为基地建设启动资金,帮助村民购买山豆根种子、肥料、农药、复合农膜等产业基本生产资料,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村民发展中药材山豆根种植。 目前,全村已种植山豆根820亩,覆盖9个村民组,预计到今年底收成400亩。 “按照三力公司与村级合作社签订50元(干货)每斤的保底回收合同,村级合作社与农户签订40元每斤的保底回收合同,确保贫困农户利益。”廖廷华介绍,山豆根苗栽植下去后,三年采收,采收时每亩产量不低于600斤,按照三力公司每斤40元的保底回收价,农户每亩可获得2.4万元。 “考虑到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我们还通过‘以短养长’模式引进生态散养蛋鸡产业。”田路介绍,瞅准生态土鸡蛋在城市供不应求的商机,驻村工作组还带领村民发展生态蛋鸡养殖产业。
打若村发展的蛋鸡养殖产业
自2016年11起至今,共投资53万元,累计向村民发放蛋鸡苗15250只,覆盖农户190户,其中贫困户122户参与养殖青年蛋鸡。 “村里产的鸡蛋由帮村单位黄果树集团公司和市生态环境局回收,供不应求。”廖廷华告诉记者,生态蛋鸡养殖产业每月可为每户养殖户增加300元收入。 在村里,记者见到靠着养鸡脱贫的养殖户吴长妹,她现在不仅为村合作社养鸡,每月工资收入1600元,自己家里还养了100只鸡。“养鸡挣钱快,家里养的鸡每天下20个鸡蛋,1元一个,每天都有收入。”吴长妹高兴地说。 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截止2019年底,打若村已脱贫136户,684人,未脱贫人口剩余13户6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底的23.13%下降至2019年底的4.13%。 补短板:查漏补缺 巩固提升 眼下,为确保6月30日前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按照《紫云自治县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总攻方案》通知要求,打若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正组织网格长及村委干部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专项核查。 据田路介绍,作为深度贫困村,按照全县挂牌作战总体任务安排,4月以来,打若村主要结合前期省、市各级各部门反馈问题和住房保障、医疗、教育、劳动力就业和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
驻村第一书记田路(左一)与驻村干部(中)李建走访贫困户
李建是水安坝组网格长,4月初,他在排查过程中发现贫困户杨小寿家虽然搬进了新房,但其中有一道窗子未安装玻璃,贫困户杨小权家天井联通堂屋处无门,存在透风漏雨现象。 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打若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综合研判,立行立改。目前,杨小权家的门、杨小寿家的玻璃均已安装完毕。 据记者在现场了解,通过前段时间的摸排,针对各类问题,打若村目前已经锁定了64个问题,正在逐一整改销号。 “按照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查找问题,对摸排出的问题严格建立台账,发现一处解决一处,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实现问题清零目标。”田路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认真排查遗漏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补齐基础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朱平黎 伍水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