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二三”就业模式 西秀区千方百计让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2020-05-27 00:54:33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现在,我们把你的信息登记好,以后周边有用工需求我们会通知你。你记好我们的电话号码,你有务工需要就联系我们。”“好的,瓜果蔬菜我都会种,谢谢你们帮我找工做。”5月22日上午,西秀区旧州镇人社中心主任叶守燕入户采集该镇茶岭村农户罗明英就业信息。

mobileText_IMAGE_19273.jpg

  “经过15天的集中培训,恭喜你们顺利结业了。”在旧州镇甘橖村村委会议室,一场针对该村60名劳动力的“种养殖技术人员”培训迎来结业。

  甘橖村村民叶国秀没落下一天培训,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也让她收获不小。“通过培训,我们学习了果树种植、家禽养殖技术。我家里种了几亩辣椒,培训也讲到辣椒育苗、移栽、除草、施肥、采收方面的技术,很有指导性,可以帮助我提高辣椒质量和产量。”领取15天的培训误工补贴后,叶国秀一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mobileText_IMAGE_19271.jpg

  几场雨后,土壤回润,旧州镇浪塘村500亩以上坝区土地上,随处可见人们劳作的身影。贵州万绿城农业有限公司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里,80多名来自周边村寨、移民小区的劳动力正在“抢时间”移栽辣椒苗。男工每天工资150元,女工10元/小时,这些村民在旧州镇江南市政劳务公司组织下,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登记、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培训、派遣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这一切,囊括在关于就业扶贫的“一张图”里。

mobileText_IMAGE_19277.jpg

  看着旧州镇就业扶贫工作流程图,旧州镇人社中心主任叶守燕介绍道,旧州镇在西秀区就业局指导下,由镇人社中心统筹安排,开展用工管理政策宣传,收集各村居劳动力情况和就业意愿,发布就业信息并反馈就业安排情况,同时,指导、监管旧州镇江南市政劳务公司(镇劳务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输出劳动力,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让大家都实现就业增收,同时及时跟踪掌握工人就业动态。”她说。

  “在就业扶贫工作流程中,作为劳务公司,我们的职责是寻找就业岗位、发布就业需求,做好服务工作。我们收集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并把需求反馈给镇人社中心,并组织劳动力就业。目前,我们与全镇13个村居合作社和7家企事业单位实现了劳务就业合作,已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5287人次。”旧州镇江南市政劳务公司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王学波说。

mobileText_IMAGE_19269.jpg

  旧州镇就业扶贫工作是西秀区推动就业工作的缩影。今年,西秀区在“就业信息我送你、就业技能我教你、就业岗位我给你”“三个我和你”就业措施基础上,创新探索“一盘棋、两头连、三平台”的“一二三”就业模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找准就业着力点,搭建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平台,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有组织转移就业、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百花齐放”的举措,盘活用工资源,千方百计的让劳动力端稳就业“铁饭碗”。

  上下一盘棋,西秀区合纵连横,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区、乡、村上下联通、部门联动,共同发力抓就业。并组建劳务公司和劳务队,成立就业协会,建成人力资源产业园,搭建了更强更有力的人力资源平台,为该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机制完善,西秀区建强信息平台,实现就业需求和用工需求“两头连”,开展“靶心疗法”。全面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分类,建立台账,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发挥就业协会抓手作用,将学院、职院、技工院校毕业学生资源也纳入统筹范围,内挖外扩充实岗位数据库。摸清底数,西秀区盘清盘活岗位资源,引进吸纳带动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入驻,结合行业项目用工、缺工情况提供岗位。同时,通过就业协会内联外通拓展岗位市场,收集省内外(包括山东青岛)企业用工信息,精挑细选,满足用工需求。目前,共收集省内外各类岗位4万多个。并通过市场运作,促进劳动力资源与岗位资源匹配,实现“人人可择业、人人可就业”。

mobileText_IMAGE_19276.jpg

  同时,西秀区还搭建以人社局、各乡(镇)办及新型社区人社中心、村(社区)就业专员纵横联通组建政府平台;以就业协会,省内外就业协会、各部门就业办、乡镇劳务公司、村劳务队相互贯穿组建社会平台;搭建安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平台。输出就业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由“分散打工”向“有组织务工”转变。三个平台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使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倍增,就业扶贫机制更健全,技能培训和稳定就业就更科学衔接,实现“岗位有人上,人人有岗上”良性互动局面。

  目前,西秀区劳动力总数460021人,贫困劳动力11602户26056人,通过创新就业模式,多渠道帮扶就业23811人,就业率91.38%,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587户6174人,其中帮扶就业5593人,就业率90.59%。(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 文/图)


责任编辑:李芸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