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元村:蔬菜种植共筑美好“小康梦”

2020-07-08 16:43:4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仲夏时节,沿着通村公路进入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随处可见的是一块块绿意盎然蔬菜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新上市的茄子,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远处,一辆载满蔬菜的货车正在缓慢驶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

“前几年地里都是种植玉米,什么产业都没有。没有文化、不懂技术、缺乏资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和家人的生活。”正在采摘茄子的平元村村民王敏说,她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零产业”的困局禁锢了整个平元村的发展,贫穷成为了平元村的“标签”,直到2018年全村100户贫困户,403人才得以彻底实现脱贫。

平元村距离平坝城区约9公里,平肖公路沿村西而过,平路公路沿古人类化石飞虎山遗址直达邢江河风景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平元村怎么会是王敏口中的贫困村呢?

3

平元村共有992户3288人,村民们大多以在田土里种传统作物为主,一亩地收入不足2000元,空有一身力气的村民们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也难维持生活。村民们直接把土地撂荒果断选择外出务工,这种局面一度让地里位置优越的平元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后进村”、“贫困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脱贫致富”是贫困户想都不敢想的“小康梦”。

说起这几年平元村的变化,王敏指着远处的蔬菜地高兴的和记者话起了家常:“曾经‘向山讨生活’的艰难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土地变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家门口就业成就了村民们的致富梦想,靠着村里蔬菜产业发展“红利”,王敏还学到了种植技术,扭转发展思路,与周围的人一起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开启了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

王敏的简短几句话,不得不让深思,一个“零产业”的后进村是如何实现脱贫摘帽,村民是如何致富奔小康的呢?

“我们村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土地资源丰富,村民有着传统农作物种植的习惯,靠天吃饭想致富难,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利用起来呢?”平元村村支书肖正强告诉记者,想要破解“零产业”的困局,还得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发展经济农作物种植。

于是,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在平元村上演,支两委积极召集村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院坝会、田坝会,把会开到了村民家门口,政策宣讲,拓宽思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着党的好声音,争取做活村集体产业经济,从而调动群众发展积极性。

1

在会上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村支两委在听取村民意见,最后总结出几个问题:“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

“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村民们的这些问题一出,可是把几个村干部给难到了,经过几个昼夜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肖正强提出“不会做,看总会吧”。

最后,该村决定先看先学,由村支两委带领部分群众到附近做的好的村子去学习取经。“先后到了高田村、大坝村甚至到开阳去学习,在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回来后,就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把所见所想都一一呈现出来。”肖正强说,结合实际情况,该村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八要素”,大力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发展经济农作物,最终实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增收奔小康。

经过不断努力,平元村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130余亩,主要发展蔬菜及烤烟种植,2019年全年实现产值近29余万元,利益链接100户贫困户,实现分红3万余元,充分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集体合作社的成功发展让更多的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我们跟着合作社学技术、改观念,小康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王敏高兴的说。

4

乘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平元村成功的破解了“零产业”的困局,如今的平元村不仅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还先后吸引了很多多年在外务工的实干能人返乡产业,致富奔小康的日子再也不是村民们“梦想”。

“有一年回家过年,发现村里的变化很大,路修好了,发展项目还有很好政策扶持,果断的把云南的工作辞了回家发展,现在我的胜成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500余亩、大棚300余个,发展精品蔬菜种植,利益链接10户脱贫贫困户,每年实现分红2万余元,年产值达500万元。”平元村村民朱胜成如是说。

除了种植大户以外,平元村还吸纳了大批平坝龙头企业进村发展。龙头企业昊禹米业厂在该村流转1500余亩农田主要种植有机水稻,利益链接32户贫困户,每年实现利益链接4万余元;福源合作社利用荒坡种植500余亩桑椹,带动35户贫困户就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2.5万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詹艳 陈婷婷)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