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来到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星拱村,遇见从山上归来的伍德芬,她穿着水鞋、披着雨衣,手里提着满满一桶染料植物。“虽说自己也种得有几十亩染料,但还是山上野生的品质最好,所以定期要到山上去转转。”伍德芬乐呵呵地说。
在扁担山镇,伍德芬成立了一个蜡染工作室,靠着生产布依族特色布料,带动了周边180余人就业增收,不仅如此,还时常有国内外游客到此学习蜡染技术。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转变成带动一方的致富带头人,伍德芬的故事朴素却动人。
伍德芬的蜡染工作室
伍德芬小时候就常常围在老人身边学习蜡染技术,她在母亲和奶奶的教导下,从最简单基础的“水波纹”开始画起,然后到各种复杂的图案。得益于从小打下的扎实基础,1991年,年仅13岁的伍德芬被北京一家做蜡染业务的企业选中,成为了一名专门画蜡的技术人员。五年时间伍德芬不仅把画蜡技艺磨炼得更加娴熟,也打开了她的眼界,她在心里默默决定要把蜡染做大、做好。
1996年,伍德芬回乡结婚,同时更深入地向老一辈的技艺人学习蜡染技术。“蜡染是一门复杂的手艺,只会画蜡还不够,纺线、织布、画蜡、染布、脱蜡、洗布、晾晒等整套工序都要学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门手艺,为自己所用。”伍德芬说。
2013年,伍德芬受邀在北京讲课期间,深深感受到蜡染这项传统手艺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竟如同微芒。“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蜡染,甚至连织布机都不认识。”伍德芬说,她当时就放弃中央美院的高薪聘请,毅然回乡发展蜡染。
伍德芬的蜡染工作室
2014年,伍德芬成立了蜡染工作室。10余平方米的砖瓦房,两台织布机,伍德芬和她的奶奶做起了蜡染生意,早上6点起,晚上10点睡,日复一日的工作,累得她直不起腰,但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
2015年,伍德芬终于有了第一笔订单生意,一家上海的服装公司给予报酬5000元。然而在交付布料后,对方回应却是:“布料颜色和款式太过老气,不适合现在的市场。”这不禁让伍德芬反思,或许蜡染技艺,更需要在保留传统核心的前提下,做出一些创新。
伍德芬开始创新研发新的款式和颜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家上海服装公司的设计师正好来到当地调研民族服饰,在伍德芬拿出自己新研发的颜色时,都相视而笑了。“我们当时都知道,就是这个颜色了。”伍德芬说。
从此次开始,伍德芬的蜡染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来自国内外的订单越来越多,生产量越来越大,收益也越来越高,平均每年都有80多万元的收入。2015年,为了满足订单需求,工作室也从小小的砖瓦房搬到了三层的大房子,织布机从两台变成了10余台,并从当地招来20余人,一边教学,一边生产,有负责染布的,有负责织布的,包含各种各样的岗位。
伍德芬在工作
“我是第一批过来学习的,现在什么都会,已经工作5年了。现在凭我的手艺,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一年也是一两万,对我们这种在家带娃的人来说,是非常稳定的收入了。”星拱村村民王芳琴说。
如今,伍德芬的蜡染工作室,用工规模已达到180余人,其中有102名是贫困户,年均发放务工费在100余万元。村民们就近就业,甚至拿着材料回家制作,在家就业。原先村民们心目中的“傻姑娘”伍德芬,现在已变成了引领他们增收致富的领头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蜡染这一产业当中。
“今年工作室还将扩大规模,至少还要增加100多个岗位呢。”伍德芬自豪地说,爱好成为工作,工作致富一方,文化得到传承,这是她最梦寐以求的景象。(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 实习记者 丁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