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的颜色和图案每层都要印压完整,一定要注意指甲安放的位置……”在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制作女性美甲饰品的扶贫车间内,从该县上关镇落哨村搬迁至同康社区的林兴尧在上色印花的机械前操作着,站在一旁的技术师傅正细致的对他进行指导。
已经到车间工作一周的林兴尧,因干事认真仔细,成为公司培养的首个机械操作工人,按计件结算工资算下来每月他能有350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待遇都很不错,干起来有奔头。”
现年29岁的他此前四处打工,工作收入都不稳定,家里老小也无暇照顾。在搬迁入住新房后,林兴尧常年漂泊的心有了回家发展的念头,这时恰逢街道办成功引进美甲饰品企业进驻同康社区扶贫车间,为如林兴尧一样搬迁群众提供了优质、可靠的就业岗位。
今年6月份,为了有效利用扶贫车间的空余场所,百合街道办副主任罗中坚率队至浙江义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接数个加工企业后,与千行驹新材料工艺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7月份企业赶赴关岭实地考察,最终达成合作,成功引企筑巢。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有部分搬迁群众因各类情况无法外出务工,街道办以‘稳就业、促增收’为工作目标,积极组织队伍外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成功引进企业入驻同康社区扶贫车间。”罗中坚告诉记者,百合街道辖区内有同康、同心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一直是街道办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后将再接再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去引进一批优质的企业入驻,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其内生动力,实现稳步增收。
在扶贫车间,数十名搬迁群众各司其职正在加工包装产品,车间负责人龚杰在各个环节走动,不时就会上前指导。他告诉记者,目前整个扶贫车间从8月1日起进入初步运营状态,招聘了首批60余名搬迁群众到岗培训、学习和工作。待其熟练之后,车间各类加工机器也相继到位,就能大批量进行招工,让熟手带新手,加快生产进度。“公司按照招收18至55岁的人员,男女不限制,每天上班时间为早上8点至下午6点,并提供午餐,计件按月结算工资,熟练工基本每天都有上百元的收入;如果有自愿加班的工人,公司最多让其加班到晚上9点,保证工人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公司还负责提供晚餐。每月有4天休假,逢年过节还有礼品发放。”
据龚杰介绍,该公司前期计划提供200人的就业岗位,采取正规化管理,与每一位稳定入职的员工签订相应的劳务合同。在入职后,经过培训学习,对认真负责、熟悉工艺的员工将选拔为管理或技术骨干,作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目前,公司的产品通过‘实体+电商’远销国内外,产品销售供不应求,急缺有技术,肯干事的优质员工。下一步,我们将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培养一批踏实干事、技术娴熟的员工,并且根据产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为当地的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龚杰说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