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银饰技艺传承人王国春:用“老手艺”辟扶贫新路

2020-09-27 09:59:4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付磊)一件银器需历经千锤万打方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名手工艺人则需栉风沐雨才能沉淀为匠人。

  在贵州丹寨,有来自蜡染、造纸、芦笙、鸟笼、刺绣等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就是其中之一。27余项专利、作品远销全世界……他的人生亦如银器上的纹路深刻而曲折。

正在工作的王国春

  王国春虽出生于银匠世家,但学艺之路却不顺畅。

  “儿子,打银子很辛苦的,我只想你走出大山,到外面过更好的生活。”父亲的期望,曾是他儿时梦想里跨不过的槛。

  “我能坚持!银匠就能不走出大山吗?”一句反问,让父亲的心动摇了,也看到了儿子坚毅的一面。

  熔炼、捶打、拉丝、编丝、鉴刻、点焊……制作一件银器需经多道工序,专注和坚毅是成为匠人的必备条件。父亲的严格要求,磨练着王国春的性格,也考验着他内心的执着。

一件银器的诞生要经过多道工序

  “在那个年代,虽然有这个手艺,却吃不饱饭。苗银应该让外面人知道,走得更远。”15岁的王国春,为缓解家庭压力,前往广东打工,在一家珠宝企业上班。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开拓了眼界,更意识到了:“纯手工首饰比机器产的更有价值,家乡手工银饰将大有市场。”

王国春多次参加比赛和展会

  “现代工艺和非遗技艺融合在一起,一定能走出路子。”2009年,王国春和妻子带着打工攒下的钱,在丹寨县农贸市场开了一间小店,自己独创锻造技艺手法和对事业的坚持,小作坊慢慢发展壮大起来。2011年,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银饰开始进入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景泰蓝和传统银饰结合

  “产品要和市场结合,既要将老一辈的手艺融会贯通,更要创新,这样消费者才会乐于接受。”王国春告诉记者,苗族银饰的传统造型应和现代审美进一步结合,比如现在店内畅销的编丝景泰蓝银器,色彩由传统景泰蓝工艺来丰满,融入传统银艺之中,重新定义国宝景泰蓝的风格,焕发出了新颖的收藏风向。

国春银饰手工编丝工艺精品《独木神舟》

  为使产品与市场产生充分碰撞,王国春参加了各种比赛、会展,获得了许多奖项,独创出“银粉拉丝焊接方法”。其中,拉丝景泰蓝系列产品获第二届海峡两岸旅游文创商品大赛金奖、《独木神舟》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银饰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王国春的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新加坡、泰国等国内外市场,多个作品被美国、香港、马来西亚名人收藏,而王国春也有着一个“小目标”。

  “我要打造一个“银匠村”!让乡亲们有稳定收入。”王国春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支持下,龙泉山山脚下建设了一个贵州省内最大的“八寨银匠村”,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当地老百姓靠手艺,足不出户就可以挣钱。此外,王国春还将企业部分纯利润,每月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移民户等员工,鼓励大家努力工作,勤劳致富。

王国春讲述银艺制作的过程

  除此之外,公司还和高校签了合作协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手艺人走出大山。“我会亲自去学校上课,让学生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王国春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担任了相关专业的科任老师,亲自教授技艺,并激励学生制作银饰手工艺,给予一定的补贴。

  “政策好,苗银发展也变得更好。”王国春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打造的易地扶贫搬迁创业结业示范基地,已形成“企业+基地+个体手工坊”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可带动100多个个体手工坊户增收。

创业示范基地将进一步促进就业

  “继续把老手艺和设计相融合的理念传授下去,让他们传承下去,相信苗族银饰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王国春说,目前,非遗银饰产业基地已正在筹建,可带动500多名老百姓就业,同时,将开设非遗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掌握技能,成为丹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