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紫云自治县始终把“就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位置,将“以就业促增收”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形成人人有活干、户户有增收的局面。
“点对点”帮扶促就业“妈,我发工资了,我给你们寄了一些来。”身在青岛瑞博职业培训学校从事文员工作的赵先利是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兴合村人,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她开心地给母亲打着电话。

赵先利大学毕业后,由于身体有残疾,就业处处碰壁。家里母亲常年生病,干不了重活,四个弟弟妹妹都还在上学,养家的重担全压在赵先利身上。兴合村帮扶干部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向上级作了汇报。在县人社局的帮助下,赵先利成为青岛瑞博职业培训学校一名文员,月薪3000元。
“除了工资之外,我们在青岛务工满三个月及以上的,市里和青岛方补助2300元,县里每月还有700元的稳岗补贴,加起来一年收入7万元左右,真的很感谢政府给我这个机会。”赵先利激动地说道。

“田园工薪族”引就业“我岁数大了,又没什么技术,工作太难找了!”今年59岁的吴顺伦是云岭街道城东社区移民搬迁户,搬到新家后,收入来源成了大难题。
为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紫云自治县创新工作机制,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田园工薪族”联合调度工作组,组建13个乡镇劳务合作社、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务合作社和162个村级劳务服务站,每村至少明确1名劳务经纪人,形成县乡村三级一体化推动务工就业的组织体系。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积极为用工企业和农村劳动力牵线搭桥,形成“田园工薪族”。吴顺伦就是“田园工薪族”的一员。
“政府组织我到坝区工作,每天能有80元的收入,还安排专车接送,方便又可靠。”吴顺伦笑着说道。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打造“田园工薪族”,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业6万余人次,即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又推动了坝区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就业双提升。

“公益十岗”稳就业猴场镇四合村的唐通志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慢性病,不能干重活累活,一家人主要依靠几亩薄田和妻子打零工为生。
为增加唐通志的家庭收入,四合村“两委”把唐通志纳入了“公益十岗”名单。如今,唐通志是一名护路员,月薪400元。
“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比较稳定轻松”,唐通志说道“加上我妻子在坝区工作,一家人吃穿不愁啦!”
引产业促就业城南社区一楼的5个车间是刚引进的紫云鑫宇航制衣厂,搬迁户杨月正在学习制作防静电衣服。

“因为孩子年幼,就没有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没有收入。通过社区罗主任介绍,我获得家门口上班的工作。”杨月说,目前,学徒底薪1500元,还可以拿计件工资,勤快一点,每个月基本上有2000多元收入。

“在这儿工作自由度高,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养家,对于目前的生活,我还是很满意的。”杨月笑着说。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把增加就业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紫云自治县主要采取点对点输出、组织集中外出、给予路费补贴等方式,集中组织外出务工就业,累计输出省外务工人员8.8万人,县外省内0.82万人,县内务工3.56万人,安排“公益十岗”就业1.35万人,同时做好跟踪对接和服务,确保稳岗就业,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