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摘帽“四不摘” 脱贫“成色足” ——紫云自治县退出贫困县纪实

2020-11-24 08:58:1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时光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11月23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正式批准紫云自治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该县顺利摘掉贫困的帽子,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按时交出了成色足、质量高的脱贫攻坚答卷,书写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崭新篇章。
  

  从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到全国深度贫困县,脱贫致富一直是紫云奋斗的目标。近年来,该县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心聚力、尽锐出战,在麻山腹地上演了一首首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壮歌,脱贫攻坚连战连捷,9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27307户11763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8.68%下降至0%,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紫云红薯产业基地。袁琴书  摄

  

  补齐短板趟出新路子


    紫云自治县地处麻山腹地,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这里基础设施滞后,脱贫难度大,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短板”。“要全力以赴补齐短板,用勇担当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坚决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紫云自治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

  
  一时间,紫云广大干部迅速行动,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基层干部,纷纷奔赴一线,遍访群众、找脱贫路子;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青岛市即墨区资金、人才、企业集中发力,实施项目168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经开区、贵州省卫生健康委、贵州电网公司定点帮扶单位向深度贫困村聚焦,凝聚攻坚合力;民营企业参与行动,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力量汇聚,多调研、找方法、谋路子、战贫困,形成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方法措施在发展中凝结,紫云自治县着力补齐“短板”,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3+1”保障,改造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吃水难、行路难、通讯难等民生问题,一场场攻克贫困的“歼灭战”打响。
  
  大营镇是我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四季缺水,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成为紫云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的“硬骨头”。
  
  要致富,先修路。大营镇把路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举措。2018年以来,修建外联路、内联通组路、产业路等328公里,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
  
  大营镇大营村村民杨昌学看着通往村寨的公路,激动地说:“瞧瞧,公路直通家门口,出行非常方便,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味。”
  

  路通、人和、业兴。大营镇全面补齐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短板”,让一户户贫困家庭医保全覆盖,孩子上得起学,住房条件改善,自来水通往每家每户,生态养鸡、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蓬勃发展,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美丽新风景,引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子。现在,该镇13个贫困村、2517户108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成功实现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


紫云新农村。袁琴书 摄

  
  窥一斑而见全豹,紫云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中,“短板”不断补齐。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实现全保障;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交通形成了乡乡通达、村村通畅、组组通连的交通格局,电力改造升级,解决了惠民产业、脱贫产业、致富产业用电难,所有村(社区)4G网络覆盖率和光纤覆盖率达100%;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群众住新家、就新业,享受公共服务。
  
  几度春秋,岁月为证。紫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该县广大群众“出行靠骑马、照明靠火把、通讯靠带话”的生活已成历史,“屋顶漏雨、墙壁渗水、窗户透风、泥巴地面”的居住环境已成过去,一幅崭新的农村新画卷突兀于麻山大地。
  

  创新行动书写新篇章 


    “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紫云自治县的脱贫攻坚战,注定走一条不寻常的道路。破解脱贫攻坚中的难题,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紫云自治县以超常规手段,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扶贫之策,成为脱贫攻坚紫云行动的指南。
  
  立足233万亩林地和25万亩经果林生态优势,紫云自治县采取“坚持县级统筹、林社联动,坚持以点带面、点面联动,坚持绿色发展、林产联动”的“三坚持三联动”模式,发展林下中草药、林下菌、林下鸡、林下蜂等林下经济,为全省林下经济破题发展提供了“紫云模式”。
  
  在松山街道新民村,一个个蛋鸡养殖大棚掩映在林间,工人忙着捡拾鸡蛋,装篮后运回库房,进行分拣、包装、线上销售。
  
  “咯咯咯!”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小从一边抛洒饲料一边吆喝着,鸡群从四面八方围拢,待鸡群抢食,她走进鸡舍捡拾鸡蛋。她笑哈哈地说:“现在有班上,一个月工资2000块钱,土地流转有租金,年底还有分红,我家已经脱贫咯。”
  
  新民村总人口661户21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435人。2019年初,村“两委”成立村级合作社,引进紫云军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千亩退耕还林连片林区,打造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场。
  
  “我们购进的鸡大部分是3斤以上,进场不久就可以生蛋,喂养260天至280天就可出栏,期间,每只鸡可下蛋80枚左右,既卖鸡蛋也卖肉鸡,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陈洪说。
  
  林下养鸡的发展,该村村级合作社按照“721”模式分红,即70%分红给贫困户,20%针对比较贫困的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10%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收入。
  

  目前,紫云林下养蜂、林下菌、林下养鸡等林下产业共实现收益进2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00户5万余人,户均增收5000余元,走出了一条“村村有林下产业、户户有林下增收”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紫云浪风关林下经济项目 。袁琴书  摄


  紫云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个个经验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三下沉三到家”行动亮点闪闪,县级领导下沉到部门、部门干部下沉到项目点、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到组,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同吃一餐饭、做一次家务、理清一条发展门路。打造就业脱贫新外出务工族、在家上班族、田园工薪族、返乡创业族“四族”,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组建“扶贫加油站”,通过每月村组“院坝会”,对每家每户开展文明评议,建立积分兑换制度,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劳动成效获取米、油、盐等物资奖励,以此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为紫云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铸就多姿多彩的紫云典范,开辟一条条脱贫致富的坦途。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紫云自治县立足“早、快、准、实、严”,以慢不得、等不起的气魄,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
  

  奋力发展奏响全面小康强音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紫云自治县以国务院、省委、市委挂牌督战为契机,以“背水一战”的使命感、“兵临城下”的紧迫感、“军令如山”的责任感,按下了脱贫攻坚快进键。

  
  产业提质增效,紫云牢牢把握“八要素”,以12个500亩以上坝区提质增效和坡耕地结构调整为重点,提出提升原有生态茶叶、红芯红薯、精品水果三大优势产业和壮大蔬菜产业、林下经济的“三提升两壮大”的产业发展思路,组建特色产业发展专班,推动红芯薯、红辣椒、菜芯“两红一芯”主导产业规模化种植,种植红芯薯5万亩、红辣椒5万亩、茶叶5万亩、蓝莓10万亩和甘蓝、佛手瓜、菜芯等蔬菜27.6万亩次,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推动“六个转变”。养殖业欣欣向荣,养牛3.1万头、生猪6.5万头、生态鸡170万羽,建成百万羽鸡苗孵化场和白条鸡生产线,节约了养殖业成本。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县级平台嘉禾香公司,引领镇村公司、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引回宁夏紫云籍蔬菜种植能手组建4家龙头公司,推行“村社合一”,组织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精准建立“721”分红模式,即:收益的70%用于脱贫户分红,20%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10%受益对象为参与产业生产环节务工的贫困户和参与产业订单合作的贫困户二次劳务奖补。
  
  如今,紫云“山上有果、林下有鸡、水中有鱼、遍地有粮蔬”的产业格局形成,一幅幅硕果盈枝的美丽画卷次第呈现。


紫云四大寨坝区蔬菜及养蜂项目。袁琴书  摄


  产业增收,就业同行。紫云自治县不断把就业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今年,面对疫情对务工就业的影响,紫云采取点对点输出、组织集中外出、给予路费补贴等方式,组织外出务工就业,累计输出省外务工人员9.1万人,安排“公益十岗”就业1.51万人,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脱贫致富,行稳致远。如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点,紫云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美丽紫云新未来。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