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构建”守好我市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2021-02-02 15:41:3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近日,从市发改委获悉,近年来,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四个构建”守好我市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构建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大力营造优美环境。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长”制度,落实了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扬尘管控措施,建立扬尘管控措施清单,注销国三及以下货车1300台;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利用无人机对16个重点秸秆禁烧乡镇及各县(区)进行航拍监控;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7%,全省排位第四。完成了13个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完成率100%,实现消除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任务;组织实施13个黑臭水体治理示范项目;建成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25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8万吨/日,污水收集管网共计657公里;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成船舶防污改造37 艘,提前报废老旧运输船舶57 艘,全面完成船舶改造任务。制定了《安顺市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实施方案》,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开展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建立了全市73.77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台帐;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坚决打赢固废治理战役,全年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利用181万吨,综合利用率80%;指导培育了9个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累计利用消纳磷石膏4.89万吨。完成了18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全覆盖;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24个,整治率销号率100%;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累计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17776户,完成村级公共卫生间237个。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推动生态修复。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完成了“三区三线”评估划定和“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等专题研究;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发布实施了“三线一单”。加快建设绿色安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营造林21.28万亩,预计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深入开展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108.46平方公里、200.2平方公里;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3家,申报省级绿色矿山55家。

构建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82家,项目90个,完成“千企改造”工程投资66.5亿元,西南水泥、百灵制药7家企业纳入“千企改造”工程省级龙头企业名单;大唐镇宁风电等10家企业纳入“千企改造”工程省级高成长性企业名单;西南水泥、精一电力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加快淘汰退出煤炭落后产能,全市淘汰退出煤矿6个,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年;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平坝区山屿溪湖康养文旅小镇建设项目等120个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打造了紫云格凸河景区升级版,成功举办第七届安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发推出十里河廊旅游景区、幺铺阿歪寨村等旅游休闲新业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台了《安顺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推进农村“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蔬菜等九大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建成10万亩安顺高标准蔬菜示范区,形成西秀蔬菜等“一县一业”产业新格局;建成规模化林下种养殖示范基地 34 个,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达120.58 万亩,产值35亿元;建成3个国家级、77个省级、253个市级龙头企业及400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97个家庭农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3家。

构建绿色文化新体系引领绿色发展新征程。开展了以“践行生态文明 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贵州生态日(安顺)活动,深入推进绿色文化宣传;开展了公益诉讼审判工作,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及环境资源类案件96件,审结91件;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餐馆等创建行动;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平坝区、普定县被水利部命名为“2019年度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达到 33.33%以上;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应用,新增及跟换车辆数 275 辆,新增及更换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不低于35%;大力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积极推行绿色快递包装、可降解材料应用;加快落实天然气“县县通”行动,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关岭县、紫云县已开通天然气,开通率83%。(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徐雪)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