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高质高效 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2021-03-02 17:54:25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清镇市卫城镇栽江村,村民韩本林的食用菌大棚里平菇长势喜人。梁圣摄

  桐梓县兴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樱桃基地,樱桃花开游客来。娄伦权摄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贵州农业的优势在特色,打好特色牌是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十三五”以来,我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聚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市场为靶向、产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实现了主要农产品提质增量,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值连续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75.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3%,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贵州将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持续抓好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含金量,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特色资源,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迈进。

  敢向青山要财富

  韩本林种菌子种出了名堂!

  在清镇市卫城镇栽江村,提起韩本林,大家都会给个赞!

  2020年,韩本林的“菌子地”荣获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称号。

  韩本林今年56岁,种菌子也才4年。之前,他一直在外打拼,4年前回到家乡创业,他说:“城市已不再适合我这个年纪的外乡人。”

  “1978年我就进城闯荡,那时才15岁。几十年来我干过太多行业,也风光过,银行存款到过百万元。”韩本林说,“前些年,看到农村产业大发展、生活大改变,加上年龄大了,我就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回乡干什么?在朋友的推荐下,韩本林决定种食用菌。

  “当时我在重庆,种食用菌也是个门外汉,听朋友说还能挣钱,我就在当地找了一家种食用菌的人家去学习了三个月,随后就回到贵阳做市场调研。”韩本林下定决心后,还从重庆请回来一个师傅。“师傅一年20万元工资再加15%股份,三个月基地就建好了,为此我也欠下不少钱,但我有信心。”韩本林一个月后就迎来了第一次丰收,“真是短平快,从生产菌包到上市仅35天。”

  “第一批平菇出来,我马上动身到批发市场,记得那晚雨特别大,浑身都湿透了,但心里很开心。”在韩本林的努力下,客户的订单越来越多。

  “好产品才是打开市场的最佳钥匙。”韩本林最看重质量,也靠质量积累了不少客户。

  这些年,同为残疾人的他,吸纳了家乡十多名残疾人到基地务工。去年,基地产值达到了100万元。

  2020年成为“省级示范”,也让韩本林的信心更足了,他说:“今年,我想把基地进行改建,让大棚能更智能,产量再提高。同时,希望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干,不懂技术我来教,没有市场我来找。”

  唱好增粮增钱协奏曲

  2011年,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以此为契机,深挖水稻可与多种作物轮作及复合共生的特性,加大稻田综合应用,完善技术攻关集成,提出“绿色稻+”理念。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绿色稻+”多种稳粮高效模式应运而生,全省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稻米增产高效典型:

  义龙新区“稻+大蒜+鲜食玉米”基地,亩均产出达1.52万元,水稻秸秆原地覆盖还田,又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黎平县推广“稻+鱼+蛙”,亩均产值1.5万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示范基地,以香禾糯为主体,呆鲤、田鸭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亩综合产值8250元;

  兴义市大力推行“稻+菜+菜”模式,实行大蒜—毛豆—水稻耕作制和绿色超高产精确栽培,三季亩产值1.9万元;

  ……

  2020年,贵州以“绿色稻+”为引领,水稻生产总体稳中有升,筑牢了全省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如珍珠般散落在山间的1700多个坝区,是全省的粮食高产区,也是调整结构点土成金的“聚宝盆”。贵州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进行立体种养等多种科技措施,既确保粮食增产,又实现土地增收。

  除“绿色稻+”,我省另一高产作物红高粱的产能也在不断提升。据行业统计,2020年全省酒用高粱种植216.6万亩、同比增长34.2%,预计总产量60.7万吨,订单占比近83%,带动种植农户收入超35亿元,面上总体收入超过42亿元。日前,我省又下达2500万元专项资金,为2021年300万亩酒用高粱规划落地持续发力。

  生产总量稳居全国第一的薏仁也是我省惠农大产业。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拥有全国90%以上的薏仁产业相关企业,市场份额占全球的70%以上,是中国薏仁的核心主产区,全国最大的加工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2020年,全省薏仁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谷价稳中有升,直接带动薏农种植收入预计21亿元,综合产值近100亿元。

  此外,黑苦荞、辣椒、蔬菜、刺梨等特色产业也高唱贵州粮食丰收的协奏曲。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粮食产量数据,截至2020年12月,贵州粮食播种面积4131万亩,产量10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0.6%。

  “下一步,贵州将继续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持续调整和优化粮食结构,确保面积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多措并举,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持续加大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抓好灾害防范,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持续构建风险兜底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月20日,全省已犁田土面积112.28万亩,同比多1.65万亩;春播粮食面积583.8万亩,同比多28.15万亩。全省春耕春播进度总体快于去年同期。

  为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和党政同责要求,2月19日,省政府办公厅将国家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4131.2万亩,产量1058万吨”细化分解到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并要求各地以县级为单位制定年度粮食生产方案,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主要时段、重要节点、重点品种和相关责任人,将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田到户。

  农旅一体富百姓

  “听说这里的樱桃花漂亮,就约着家人一起来看,确实美!”2月25日,桐梓县高桥镇兴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樱桃基地,游客胡绍群站在花下不停拍视频发抖音。

  成片的樱桃花在和煦的春风中灿烂盛开,一簇簇绽放在枝头,满满春意引来一批批游客。“除本地人外,重庆、遵义等地慕名而来的也多,这几天接待量都达2000余人次。”兴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绍高说,“待到樱桃红时,采摘游又是一个高峰,半个月就能卖出90多万元。”

  高桥镇生态环境好,土地肥沃,栽培樱桃历史悠久。产出的樱桃色泽鲜艳、晶莹美丽、红如玛瑙、黄如凝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每年4月中下旬,这里万亩樱桃成熟,“采摘游”人来人往,还带火了周边的农家乐。兴隆村村民杨昌就将自家的小院改造成了一家农家乐。“最闹热的时候,一天10多桌,十几天就要挣五六万元。”杨昌贵说。

  因地制宜发展樱桃产业,让高桥镇的万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好了,百姓也富了。

  “从卖果子到卖风景,就是农旅一体化的生动诠释。”高桥镇镇长余意春说,“在樱桃成熟的那半个月,我们要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有600多万元。”

  近年来,桐梓县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实施农旅一体化战略,通过政策推动、转变思路、完善服务功能、盘活旅游资源等举措,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截至目前,桐梓已创建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4个,乡村旅馆达1917家、床位8.71万张,从业人员12万人。202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0亿元。

  做优贵州“干净茶”

  普安茶农岑莎莎家的茶园又热闹起来。

  “已开采10多天了,每天有五六斤茶青,收入200多元。”岑莎莎家茶园有30多亩。“这几年,春茶收入都有十来万元。”她说。

  眼下,普安县茶源街道和江西坡镇连绵起伏的茶山下,百余家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机器轰鸣,赶制新茶。

  “今年,全县新增700多台炒茶制茶设备,为今年春茶产能扩容提供了支撑。”普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普安茶除了在“早”字上下功夫外,更紧盯茶叶质量安全,重点打造5000亩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区,并辐射带动全县14.3万亩茶园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叶品质连年提升,订单连年增长。

  普安茶的俏市正是黔茶腾飞的一个缩影。

  2020年,贵州茶产业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5.2%;茶叶总产量43.6万吨、总产值50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11.7%;涉茶人数达340万人,年人均靠茶收入12351元。此外,湄潭县还被评为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紧抓关键环节,全力实现转型升级。特别是从源头出发绿色防控、推广茶叶专用肥、推广黔茶系列茶树品种“三大行动”不断增强贵州茶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全省有43个茶叶主产县,目前全部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还以贵州大学为牵头单位,积极联合省植保植检站、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各市州和县级技术力量,组建绿色防控专家技术团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2021年我们要在43个县建设实训基地并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全力支持品牌专属基地、出口专用茶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完成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推广300万亩的目标。”贵州大学副校长杨松表示。

  好肥料种出“干净茶”。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茶叶营养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内高端茶叶营养供应商贵州磷化集团推出的定制化特种功能肥“茶之福”,2020年试验示范面积达到4500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黔茶系列品种适制性好,可生产翠芽、毛尖、毛峰、红茶等茶产品,适宜在全省茶区推广种植,‘黔茶8号’作为特早生品种尤其适宜在我省早茶产业带推广种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穆嵘坤介绍,截至2020年底,黔湄601、黔茶1号、都匀毛尖种、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等黔茶系列品种种植面积达到了95万亩。

  守护“干净茶”安全,做优“干净茶”品质,贵州正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向茶产业强省迈进。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