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冷水鱼养殖基地,工人展示刚打捞出水的冷水鱼。陈熙摄(贵州图片库发)
春回大地,万物竞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这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是推动脱贫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扶上马再送一程 托起稳稳的幸福
“春雨贵如油,这几天要组织好村民把蓝莓种植基地的管护工作做好。”
群山环绕的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一场春雨过后云雾弥漫,村办公室里,王佳优请来村“两委”干部,商议春种工作。
王佳优是河坝村第一书记,他本是麻江县组织部干部,2019年9月选派到河坝村。这是一个瑶族聚居村,也是麻江县曾经的贫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830户就有4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现在的河坝村产业兴旺,蓝莓、蔬菜和林下鸡俏销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村路、产业路、人饮工程、亮化工程让群众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9.01%降到0。
“各项产业还在成长期,整体水平还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够强。”王佳优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把村民‘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脱贫以来,河坝村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对全村特别是刚脱贫户拉网式排查,逐户分析研判,对有返贫风险的家庭制定“一户一方案”帮扶措施,集中攻坚,补齐预警短板。
这几天,王佳优就往村民曹明锋家跑了两趟。曹明锋体弱多病,娃娃还在读书,家庭负担较重。王佳优最关心他家的养殖情况和孩子就学情况,“就怕返贫。”
“感谢你们的关心,有你们的支持、帮扶,我一定使劲干。”曹明锋说,“放心,我现在都有几万块钱存款了。”在村里的鼓励下,前两年,曹明锋拿到一笔扶贫专项贷款,专门养猪。
河坝村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别是独特的瑶族节日活动很吸引人,聚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也是河坝村2021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将朝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走,让群众吃好‘旅游饭’,相信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王佳优说。
产业引领就业路 乡村振兴加速跑
“这个年过得太悠闲,我都有点不习惯了!”
在威宁农村,以往春节期间就要开始种洋芋。去年改种蔬菜后,春种时间推迟了半个多月,双龙镇凉山村村民马敏万第一次安心耍完大年十五。
“马哥,快把你手里的资料核对一下,过几天基地就要开始种菜了。”正月十六,马敏万接到蔬菜基地负责人的电话。“我们组有50多个劳动力,一个工时都不能漏掉。”挂了电话,马敏万立即翻开记满务工信息的笔记本,逐一打电话通知村民按时到基地上班。
马敏万家就有3人在基地务工,夫妻二人和小儿子。“3个人每月能拿到1万元左右。”马敏万说。
“我们这里,种苞谷亩产不到400斤,卖一块钱一斤;洋芋亩产2000斤,几毛钱一斤。一年做到头也只能勉强糊口。”回忆过往,马敏万唏嘘不已,“前些年,村里见不到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
2020年初,威宁引进的贵阳市农投集团在双龙镇高山、凉山、高坡三个村集中建设1.1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村民”的组织模式,让千百年来在土里刨食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在家门口上班的产业工人。
在这个“贵州离天最近的蔬菜基地”,让村民们“意外”的事还很多。这里海拔高、纬度低、夏秋冷凉,种出来的大白菜、莲花白、白萝卜、松花等蔬菜品质好,这两年,在贵州大学蔬菜技术服务团队、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威宁蔬菜专班等的帮扶支持下,通过订单、批发、零售,这里的蔬菜畅销省内外。村民也见识、学会了旋耕起垄、覆膜、移栽、无人机施肥等机械化、智能化技术。
双龙镇党委书记冶伟苍介绍,目前,该镇8个村(社区)都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人均种植蔬菜1亩以上。在新技术和良种良法的“加持”下,蔬菜单季平均亩产4000公斤以上,平均复种指数2.5季,每亩年均产值达到了1.2万元。
“2020年底,我们统计,全镇种植蔬菜38500亩,常年可提供就业岗位3500人以上,务工创收1.2亿元,直接带动15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冶伟苍说。
新家新业新生活 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是张仁权和妻子王菊花最忙的一个春节。
“过年生意好,忙都忙不过来!”在凯里市东出口社区智慧农贸集市,夫妻俩经营着一个摊位。
两年多前,他们还生活在大山里。“过年可能就喝酒打麻将混过。”张仁权说。
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张仁权一家从台江县台盘镇搬到凯里市。“在老家时候,父母帮忙照看孩子,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张仁权说,“刚搬来时,也担心没活干,咋生活。”
结果,张仁权的担心“有些多余”。在安置点干部的帮助下,一开始,王菊花在小区附近的一家制衣厂找到了工作,一个月有两千多元。“不久,安置点开办智慧农贸集市,我们申请了一个摊位,还因为我们是贫困户,减免了半年的租金。”张仁权说。
“有家有业有希望。”展望未来,张仁权信心十足,“2021年要更加努力,希望把家人照顾好,把生意做好,一家人幸福平安。”
在凯里市东出口社区,2000多户搬迁群众与张仁权一样,生活不再围绵延的大山转,出门就是平坦的大路,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
“十三五”时期,贵州192万人搬出大山,搬出新生活:在黔西县锦绣花都社区,搬迁群众商艳在社区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在望谟县平洞街道亚鲁社区,图书阅览室成了侯俊羽小朋友最爱去的地方;在石阡县平阳社区,冯金英老人在社区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进入“十四五”,贵州将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进一步巩固搬迁脱贫成效,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整治见成效 乡村面貌换新颜
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新貌。
“既熟悉又陌生,发展真是太快了!”
离家才大半年,曾令银有点震惊:洁白的李花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香染青山、金黄的油菜花招蜂引蝶,整洁干净的村道串联着田野与农房,一座座农家庭院绿树环绕……
“春天的家乡美得像打翻的调色盘,变得像公园一样美!”在曾令银的朋友圈,他写下这段话。
曾令银是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人,2020年年中,他外出务工,过年回家让他感慨良多。
“前些年,每天都要装10多袋垃圾,现在一天最多两小袋,村民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丘林村保洁队队员朱正说,“如今打扫卫生就像是在花园里锻炼身体,游游逛逛的。”
“改善人居环境只是治标,形成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丘林村第一书记张乾介绍,过去一年,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并大力“改厕”,实现了生活垃圾保洁收运体系全覆盖,垒实了全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同时,为保证环境卫生,除配备保洁员外,还设立了《村规民约》和曝光台,并不定期开展卫生检查,鼓励村民垃圾分类,让村民们逐渐养成了“美丽环境靠大家”的良好意识。
有颜值,更要有气质。丘林村还聚力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比如新建村民文化广场,使环境整治和乡村文明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让全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面貌不断提升。2017年,丘林村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
村庄美,游客来。“经常有游客说,想来我们村长住,他们都觉得太漂亮了!”经营民宿的村民冯守琴说,“春暖花开,又是一个乡村游高峰期。”
近年来,黔西县紧紧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黔西乡村的变化正是贵州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一个个靓丽宜居的乡村正在黔中大地闪耀呈现。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