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代表委员】贵州代表团“云连线”第二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2021-03-08 10:41:3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3月6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云连线”集中采访活动举行。代表们在北京前方驻地的视频采访室接受在贵阳后方的中央驻黔媒体、省内主要媒体视频连线采访。
  第二场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李建,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刚,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接受了主题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采访。


       李建代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贵州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卓绝地奋斗,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多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作为扶贫部门,我们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将重点围绕巩固成果、乡村振兴两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方面,我们有四点认识和思考:
  一是分类推进。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同步考虑一批省级重点帮扶县进行集中支持,初步考虑将全省各县划分为先行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基础夯实县三种类型,分别理清发展优势、短板弱项、工作方向。
  二是试点示范。在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择一部分自然村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点,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是重点突破。坚持从解决反映群众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将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作为突破口。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同时积极稳定就业、持续壮大产业,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是健全机制,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制度,继续强化考核评估。
  在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方面,我们将根据国家最新调整结对关系,不断完善帮扶机制,把握机遇继续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协作方式,深化“4+”合作模式,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打造更多共建产业园区,推进帮扶地产业向我省实现梯度转移。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对接帮扶地落实稳岗政策,继续做好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继续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交流,争取帮扶地专业技术人才的更大支持。进一步强化消费协作,针对性的组织生产,加强农特优产品生产管理,推动更大规模的黔货出山。


       李刚代表:赢下决战,接续振兴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既是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是两项一脉相承的重大历史任务。六盘水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城乡和工农二元结构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近年来,六盘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齐心协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全市提前一年整体摆脱绝对贫困,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通过脱贫攻坚,六盘水农村的产业发展、乡村环境、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六盘水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现在,“凉都三宝”逐步风行天下,“水城春”早春茶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刺梨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弥你红”红心猕猴桃享誉全国、蜚声海外。此外,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乌蒙凤鸡和黑山羊等生态畜牧产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六盘水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有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现象全面消除,农村全部达到“饮水不愁”标准,国家级或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3%,同时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夺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盘水市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殷切期望,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破解人才吸引难、环境整治难、群众组织难“三大难题”,促进城乡产业、服务、规划“三个融合”,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


    石丽平代表:让手艺活托起更多人的新生活
  怎么把苗绣技艺发展好、传承好、运用好,用苗绣带动就业助推乡村振兴,我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实践。
  我2008年组建了松桃苗绣团队,由3名绣娘发展成今天4000多人的苗绣队伍,他们当中有留守妇女,失业女工,返乡农民工,我带着大家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一朵朵鸽子花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姐妹通过我的培训掌握了一门技能,在家门口就业,自力更生,撑起家庭的半边天。接下来,我们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带动就业上,尤其是带动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目前,我们公司设置了10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工坊,这些工坊去年绣出了上千万的产值,带动了超过4000户安置点群众就业,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还专门考察了苗绣发展情况。这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要把苗绣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如今贵州民族特色村寨游、乡村美景游等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我们的非遗产品要做到地域性强,要讲好当地故事和品牌故事。相信苗绣产品能够成为省内外游客购买的重要纪念品,相信苗绣产品能够为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彩,让他们进一步感受贵州民族文化的浓郁风情。
  此外,在我看来,苗绣既绣出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生活,也将绣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要在做好松桃苗绣传承发展的同时,深入研究市场,开发出更多消费者喜欢、市场认可的苗绣产品。并且,要让产业反哺非遗,产业反哺传承,把创意创新融入非遗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爱上苗绣,让手艺活托起更多人的新生活。
  此次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决心。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小微企业继续减费降税的问题,报告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首位,让人感到温暖。


       罗应和代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提到易地扶贫搬迁,我作为一名居住在大山里“三不通”的老百姓深有感触。我的家乡当时不通路、不通水、不通讯,这都一直困扰着大家的生活。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乡亲们从深山里搬到了城市,从破风漏雨的危房住进了舒适的城市公寓,就学、就医、就业都很方便,生活开启了崭新篇章。
  新民社区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2019年12月,我们引进贵州唐人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社区成立了惠水明田工坊,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在新民社区的扶贫车间里,300多名搬迁群众凭着造型各异、精致可爱的“唐娃娃”,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通过政府帮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产业如今实现了从无到有,但要想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加强市场化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生产线,延长产业链,实现从量产到质优的转变。我认为,要在农村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培养好一批懂经济、爱农村、有技术、能扎根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如今,很多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产业的引进、发展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发力抓好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会有序、有效的推进。(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顾宇 编审 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