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紫云:红色基因凝聚奋进伟力

2021-04-11 12:53:0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风和日丽,春光明媚。

  从紫云县城环城路一直向南,十多公里处有一个叫羊场的村庄。村里有一个公园,叫做羊场村红色文化公园,公园里有座山,山顶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石碑,石碑中央写着“中央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山脚下,刻着一段碑文,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红军故事。

位于格凸河镇羊场村红色文化公园.jpg

位于格凸河镇羊场村红色文化公园

  1935年4月中旬,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由惠水经长顺、安顺,分四路进入紫云县境,三路出境,历时五天四夜,足迹遍布紫云境内10个乡(镇),195个村寨,行程近180公里。邓颖超所在的部队行至今格凸河镇羊场村时遭受国民党飞机轰炸,死伤9名红军。

  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永不熄灭的红军长征精神,2002年8月,紫云县委、县政府在羊场村修建红军长征烈士陵园及纪念碑。

位于格凸河镇羊场村红色文化公园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张江隆 摄影.jpg

位于格凸河镇羊场村红色文化公园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张江隆 摄影

  如今,这个红军长征烈士陵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高竖起的纪念碑既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见证,红军经过紫云留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紫云儿女奋勇向前。

  战略转移,紫云成唯一通道

  1935年3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三渡赤水后,中革军委决定“我野战军主力南移,寻求机动”,开始了四渡赤水战役。中央红军在取得南渡乌江、佯攻贵阳、东调滇军之机动后,于4月9日迅速从贵阳与龙里之间的空间地带南下,10日过青岩,连克定番(惠水)、长寨(长顺)县城。

  12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政委邓华率领先遣团,急行军120华里,经长寨的营盘和紫云的板当、小牛场,于午后4时许攻占紫云县城。

  13日,军委纵队、红一军团、三军团和五军团分别进至紫云县境的坝羊及安顺县的鸡场、杨武一带。

邓华《北盘江》回忆录讲述红军长征过紫云情景摘要.jpg

邓华《北盘江》回忆录讲述红军长征过紫云情景摘要

  此时蒋介石才知红军“声东击西”之意,为力阻红军西进,他一面急令滇军孙渡纵队由龙里调头向西尾追。一面急令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沿贵阳、安顺大道,火速赶至安顺、镇宁附近堵截,抢占关岭铁索桥,控制由安顺进入云南交通大道。

  为此,东、北、西三方合围让南面的紫云成了红军唯一可走的通道。

  红军足迹涉及195个村寨就在紧要关头,1935年4月14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军团、军委纵队为左纵队走紫云,分别由白层、者坪渡口过北盘江;红三、五军团为右纵队走镇宁,由坝草抢渡北盘江,进占兴仁。

  14日,邓华先遣团离开紫云县城,经王宝桥、甲西、磨安进入播东,到白层渡口架浮桥渡江西进。15日,红一军团大部和军委纵队进驻腊岩、甲西。

  当时,国民党敌指挥部根据飞机侦察,发现红军向西疾进,似欲急渡北盘江,判断红军“大部尚在紫云隐伏”。获知情报的蒋介石匆忙调兵遣将,饬令第二路军3个纵队回头西追,奔赴紫云西、北面堵截,东面则派重兵衔尾跟追,妄图在紫云及附近地区“围剿”红军。

  15日,红军将计就计,取佯东实西之策,将主力隐伏于紫云县城附近的深山密林中,再次以声东击西之计兵分多路顺利向西过渡,离开紫云。

  红军按计划离开紫云后,17日、18日,中央红军左、右路军全部胜利渡过北盘江,直向云南急进北入川西,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任务。中央红军足迹涉及今紫云境内10个乡(镇)195个村寨,行程约180公里。

  生死与共诠释鱼水深情

  红军刚进紫云时,曾深受兵匪祸害的群众,害怕红军,许多青壮年避入山间,留下一些老人守家。街上冷冷清清,家家关门闭户。

  让这里的群众没想到的是,红军在经过紫云时,纪律严明,爱护百姓,买卖公平,秋毫无犯,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群众从怕红军到爱红军,进而帮助和掩护红军,军民之间结下深厚友谊,谱写了一曲曲团结战斗的颂歌。

红军经过坝羊镇新山村锅厂寨留下的红军标语.jpg

红军经过坝羊镇新山村锅厂寨留下的红军标语

  据《中国共产党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历史》记载,红军在途经今坝羊山嘎村时,布依族村民梁光华妻子罗氏生下不满一月的孩子,因患病缺奶,找妻舅母陆氏喂奶,当时陆氏也有一幼婴。红军来时,陆氏顾不上梁家的孩子,慌乱中抱起自家孩子随人流跑出村外。梁光华妻子罗氏知道孩子下落不明,以为遭遇了不幸,哭得死去活来。

  红军走后,躲避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中,梁光华夫妻俩带着悲痛推开家门,竟见到自己的孩子正在酣睡,惊喜交加,其枕头边还有半块红糖,床边的柜子上放着一碗兑了红糖的米汤。此情此景,夫妻二人流下幸福的热泪。为了感激红军和共产党的救命之恩,梁光华夫妻决定把孩子取名为“共产”,直到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才取学名为“梁明忠”。

  红军在途经坝羊镇坝昂村时,村里的人同样害怕,匆忙收拾东西四处逃窜。红军走后,群众回家一看,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屋里收拾的整整齐齐,牛马全在,家禽一只不少,红军吃了粮食将钱放在米缸里。群众称赞说“这次路过的是仁义之师,开天辟地从未见过这样讲规矩的军队。”

  红军左路先头部队从紫云四大寨取道北盘江时,见到当地的苗族群众饮水困难,即在关口和管标之间将一积水的小坑淘深扩大,并搬来石块,把周围堆砌,修成一个水井,彻底解决了当地苗族群众喝水难的问题,在如今,当地群众依旧称其为“红军井”。

位于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的“红军井”.jpg

位于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的“红军井”

  红军爱群众,群众亦爱红军。据史书记载,在红军队伍的感召下,后来,紫云当地人民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走到哪里,那里的人民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主动为红军带路,有的送茶送水,为红军的食宿提供方便,有的向红军介绍情况,侦察敌情,帮助筹集军粮和给养,还有不少群众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牺牲的战友,接纳掩护和救助红军伤病员,并精心照顾。

  “马鬃岭下红军情”是紫云县板当镇沙子哨当地家喻户晓的故事。

  1935年4月14日下午,红军后续部队29分队经过板当沙子哨,过撒金大桥时,突然遭到国民党空袭,红军炸伤11人,牺牲1人。

  第二天清早,家住马鬃岭的村民周子成干活路过,见到路边有受伤的红军吃力地用床单覆盖另一位战友的遗体。周子成前两天见到红军路过村里时,不烧不抢,爱护群众,深信红军是好人。想到这里,他马上帮红军给死者盖上床单,并扶起伤员。但眼前这位红军身上多处重伤,已经迈不开步子。周子成正准备背受伤的红军回家照顾时,突然一个骑马的国民党军官,带着一队人马猛追过来。幸亏他反应灵敏,背着受伤的红军躲进了树林,才躲过了国军的追杀。

  后来,周子成不仅把受伤的红军安顿在村里养伤,还拿村里少有的大米和鸡蛋给伤员补养身子。后来,马鬃岭周边村寨先后接待了三位红军伤员,直到他们养好身子,依依不舍送他们上路追赶长征的队伍。

红军经过坝羊镇新山村锅厂寨留下的红军标语。当地政府如今做成了碑文。张江隆  摄影.jpg

红军经过坝羊镇新山村锅厂寨留下的红军标语。当地政府如今做成了碑文。张江隆  摄影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紫云山区人民当时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革命火种”点燃希望之火

  中央红军的到来,点燃了紫云各族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火,有10余名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

  红军北上后,革命火种不仅没有熄灭,而且越烧越旺。同年冬天,苗族义士农民武装首领杨排方在红军的影响下组织领导了争取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

  1936年初,留驻于镇宁沙子沟弄染寨的红军营长方武先,通过对当地“四大天王”之一的陆瑞光开展统战工作,先后在镇宁、关岭、紫云三县交界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游击革命根据地。

  1936年冬,中共安紫边区领导小组开始在紫云、镇宁进行革命活动,建立工农革命军(后改为“救国扶民军”),成立了“安、紫、镇、关工农革命委员会”。

  1936年11月,苗族青年熊亮臣领导了述里寨农民起义,组织麻山农民自卫团,在紫云、望谟、罗甸三县毗连地区坚持革命斗争长达8年之久,并一度攻占望谟县城。解放战争初期,为了唤醒广大民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中共安紫边区领导小组创办《大众报》在安顺、紫云、长顺交界处大势张贴宣传,从而为现今板当镇克混的武装斗争做好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张贴在紫云县城大礼堂门口的《红军总政治部布告》.jpg

张贴在紫云县城大礼堂门口的《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1947年,共产党人郑德霖组织领导了克混地区的“闹红城”,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1949年解放前夕,地下党领导组成安顺、紫云、长顺边区游击纵队,不断打击国民党溃军和反动地主武装,迎来了解放大军。配合解放了安顺、紫云等县。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挺进大西南。1949年12月5日,和平接管紫云,成立紫云县人民政府。

  此后,为了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又经历了10个月的剿匪斗争。从此,紫云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崭新的历史征程。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动力之源,并在薪火相传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红军长征留下的火种在紫云依然持续释放出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麻山深处的紫云,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也曾饱受穷困之苦。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紫云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紫云自治县整合、省、市、县、乡帮扶力量,组建162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优秀干部到162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增派1300余名业务骨干驻村蹲点帮扶、6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全县11万余人脱贫出列,书写了中国扶贫斗争史上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如今,红军经过留下的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紫云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新征程,走向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进力量。(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张江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紫云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编辑 李芸

编审 毛丽


责任编辑:李芸 编审 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