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亮航程。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谱写了砥砺前行的壮歌,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令我们骄傲的是,在这激荡人心的百年征程中,安顺从未缺席。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城市,一步一个脚印,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基;在党的领导下,安顺人民,万众一心,用勤劳的双手,交出一份厚重而精彩的“历史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迈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步伐。
看总量,安顺经济“总盘子”迈上新台阶。2020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6.7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5倍,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9.7%,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一连串增长的数字勾勒出安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前行轨迹。
看增速,安顺经济持续高歌猛进。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3亿元,是2015年的1.37倍,年均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亿元,是2015年的1.12倍;2020年,全市蔬菜累计种植面积243.23万亩,产量391.33万吨,产值117.4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12%、17.51%、29.95%。
顺应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不仅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破解存在的经济结构不优等的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锻造经济“硬实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8.1:33.2:48.7调整为2020年的15.6:31.6:52.8。
八大百亿级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千企改造”429户,煤、电、铝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大数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等4个百亿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工业“百千万”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8户,完成工业产业投资626.49亿元;“万企融合”打造标杆项目24个、示范项目240个,带动融合企业353户。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紧紧围绕蔬菜、食用菌、辣椒、金刺梨、茶叶等9大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新增“两品一标”认证产品4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1%。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打造“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品牌,新增虹山湖、小河湾、旧州、高荡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900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3.01倍、3.07倍,多次荣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年,安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底色更绿色,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丽安顺正款款走来。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天的安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四新”促“四化”,擦亮军民融合、康养旅游“两张名片”,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安顺样板”,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安顺篇章。(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