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优美的绿色安顺 ——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2021-06-30 16:01:58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盛夏的安顺,天蓝地绿、枝繁叶茂,从若飞广场沿着贯城河行走,蓝天白云间,水流潺潺,清风徐徐,市民们闲庭信步。

“这几年来,贯城河的水清澈了,两岸的绿化改善了,城市的空气清新了,成了我们家散步的好地点。”说起贯城河的变化,曾住在儒林路的陈伯仲感受颇深。

“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

“安顺曾是典型的‘煤烟型’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浓度时常超标,曾经酸雨率高达10.8%。”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玉星告诉记者,以前的工业、家庭主要以煤炭作为能源,煤烟粉尘多,每逢下雨,酸雨严重,房屋外面到处黑乎乎的,窗户护栏安装不久就生锈。

截至目前,全市总计淘汰燃煤小锅炉395台,淘汰锅炉蒸发量总计900.75蒸吨;按年运行2000小时计算,每年可少用燃煤262225吨;推进家庭清洁能源工程,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安顺市新增天然气管道长度360余公里,新增用气人口17万余人。燃煤锅炉的淘汰及天然气用量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安顺市燃煤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淘汰中心城区174台老旧燃油公交车,全部替换成纯电动公交车,新能源车辆更新数达100%。

“十三五”以来,安顺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呈稳定良好态势,均保持在95.9%以上。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均在98.4%以上,六项污染物年浓度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我市还入选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完成13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期流淌的“臭水沟”恢复了碧水清流。安顺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投用,全市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十二五”末的63%、77.91%提高到85%、91.98%。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6.58万户。

“十三五”期间与“十二五”末2015年对比,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浓度有五项呈下降趋势,另外一项持平,其中:二氧化硫浓度下降52.8%、二氧化氮浓度持平、PM10下降24.5%、PM2.5下降10%、一氧化碳浓度下降23.1%、臭氧八小时浓度下降10.4%。

“十三五”以来,我市全力施策,做实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县城、乡镇、园区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11个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达100%,中心城区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019、 2020年省生态环境厅对各市州综合业务考核,我市连续两年排位全省第二。

曾经的大坝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是省级二类贫困村。

如今的大坝村,笔直的通村路干净整洁,红瓦白墙的农家别墅在山水间排成排,缀满枝头的金刺梨晶莹饱满,院子里村民谈笑风生,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的风景画。

“每年盛夏,清爽宜人的双堡镇大坝村成了游客避暑的首选之地,村里陆续住进了南京、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走在村间,常能见到三五成群的游客享受着乡村的恬静生活。”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说,大坝村的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全村实现大变样。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推行企业循环生产、园区循环改造、推广绿色包装、绿色物流……以“绿”贯穿生产全过程,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

安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书写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安顺环保答卷!(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