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至今,在1900多个日日夜夜里,35岁的中共党员龙海斌,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天龙镇这片热土上。在他的带领下,天龙镇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产业发展蓬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新面貌、新气象随处可见。他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自己的初心。
龙海斌(左二)到天龙镇各村开展工作
以党建为基 强组织之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党委书记,龙书记始终把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主责主业,从实际出发,选优配强各村级班子,选好领头羊,稳定发展大局,强化组织活力。”天龙镇组织委员张莹十分肯定龙海斌的成绩。
为了准确把握天龙镇贫困村、贫困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到任后,龙海斌深入各村、组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全镇64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全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各基层党组织情况、薄弱点、贫困村、贫困户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结合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他与班子成员对各村级党组织进行了细致研判,对履职不力的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更换,扎实开展“一肩挑”工作,实现了合旺村、打磨村、高田村、天龙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为基层党组织选好了领头羊。
以脱贫为本 振发展之翼
高田村是一类贫困村,打磨村是深度贫困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868户3068人,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实现全镇脱贫目标,是一道大难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顺利夺取脱贫攻坚胜利,我们班子成员精心设计脱贫方案,实行“军事化”管理,将全镇划分为两大战区,六个攻坚阵地,由镇领导班子分任各阵地指挥长。”龙海斌表示,为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同时镇里还成立脱贫攻坚指挥作战室,统筹全镇扶贫工作,从镇到村,从工作措施到督查考核,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交叉式作战体系,协助各战区解决问题等,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
针对各村贫困户存在的致贫原因,龙海斌把脉问诊找穷根,对症下药开良方,将扶贫思路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依靠企业推动、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领、党员带动贫困户,形成了“精准扶贫、人人出力”的良好氛围。
在龙海斌组织协调下,天龙镇先后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913万元实施肉牛养殖、林下养鸡、食用菌种植、肉兔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类项目13个。引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运作模式,在全镇引进6家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采取“土地入股分红+利润分红+劳动收入”的经营方式,让农户家门口就实现致富增收。2017年,一类贫困村高田村和深度贫困村打磨村摘帽退出,2019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以坝区为标 展振兴之旗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虽然天龙镇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龙海斌明白,要实现老百姓富裕,必须还得在巩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上做好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全镇蔬菜产业。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龙海斌在天龙镇的地图上画出了“一道九区域”。“一道”即一条贯穿六个行政村的产业大道,“九区域”则是围绕产业大道,将沿线六个村的9个重点坝区土地集中流转,力争实现以一条大道带动九个区域发展。
“龙海斌同志‘一道九区域’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中单打独斗的思想,为天龙镇乡村振兴提前谋划了发展思路,通过平掉户与户之间的“地埂”,打破村与村之间的壁垒,走活全镇产业发展一盘棋,打造了天龙产业发展新格局。”天龙镇党委副书记杨帆赞道。
“这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事,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咬紧牙关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一期推倒了1205条田坎,平掉9000多米地埂,搬迁300座坟,完成土地流转1475亩并投入生产;二期完成土地流转6625亩,生产正在稳步进行;三期规划约2000亩,测绘工作和土地流转同步进行。同时,龙海斌以“两转一包”为抓手,以土地“三权分置”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了土地资源、人力资本、各类资金的高效配置。
“这种模式是最好的,不像曾经那种吃大锅饭养懒汉,而是让土地回到农民自己的手里,把土地盘活,也把经济盘活了。”高田村党支部书记朱高学对龙海斌称赞不已。
目前,高田坝区已经成为了平坝区农村产业革命的标杆,“两转一包”模式正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龙海斌以他的智慧和承诺为平坝区乃至安顺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独一无二的“天龙”力量。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桂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