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律动的红色血脉 ——安顺市挖掘盘活用好红色资源

2021-09-26 10:00:47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的过程中,安顺市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要求,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挖掘升级,深入挖掘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足迹,对红色资源进行点、线、面立体规划、开发,让富集的红色资源真正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最形象的教科书、最鲜活的价值观,让红色血脉在黔中人文精神中流淌起来,充分发挥资政育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挖掘加升级,红色资源“厚”起来

  安顺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得社会变革发展风气之先,红色资源极为丰厚。近代以来,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中,安顺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一批追求真理、为民族解放矢志奋斗的仁人志士,产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以王若飞、陈曾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黄齐生等为代表的爱国民主人士从这里走出去,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红军长征经过紫云、西秀、镇宁三县区,带来了革命的星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宝贵的红色遗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八路军抗日英雄杨经国等一大批安顺优秀儿女为了保卫祖国和缔造新中国战死沙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安顺人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镇宁县马鞍山村在全国最先探索“季节包工”合作社管理新模式,被收入1956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亲笔写下260余字的按语,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推开。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头版整版刊载《“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把关岭县顶云公社实行的“包产到户”推向农村改革的前排,“南顶云”与“北凤阳”一道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激越序曲。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开展,安顺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以011基地为引领的一批军工企业落户安顺。改革开放初期,安顺以活跃的民营经济领航起跑,1988年被省委确定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在接续奋斗中取得了新的成绩、书写了新的篇章,积累了“塘约经验”“大坝模式”“兵支书”等一系列具有安顺特色的红色资源。这些在新时代应运而生的资源,故事生动、细节详实、精神卓著,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取得的新辉煌的生动缩影,体现着党矢志为民的初心使命,见证着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为用足用好红色资源,盘活身边红色家底,全市各级对革命遗址进行更加全面细致摸排梳理。经普查统计,现有贵州省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3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处。烈士纪念设施12处,其中,省级烈士纪念设施1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1处,县级烈士纪念设施4处。红色旅游景区(3A)1个。包含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和纪念设施等。

  为促进红色资源转变为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的精神传承,在市委的统筹部署下,全市各级采取有效方式,推动资源变文化,资源变精神,使安顺的红色资源内涵更加厚重,形态更为厚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史志办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500问》《党在安顺100年大事记》《安顺重要党史人物简介》《安顺红色遗址简介》《安顺长征记忆》《安顺抗战记忆》《安顺解放记忆》《安顺剿匪记忆》《党史中的安顺》等党史读物编写工作,推动对建党以来各个时期安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再挖掘、再梳理、再研究。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红色场馆进行重点打造和优化提升,通过层层申报、实地考核、综合评估等方式,将具备条件的安顺市党史陈列馆、王若飞故居(陈列馆)、西秀区陈曾固故居、平坝张恒兹故居、平坝黎阳航空展览馆、普定县“兵支书”之家、镇宁陆瑞光纪念馆、镇宁马鞍山村史陈列馆、关岭顶云经验纪念园、紫云羊场红色文化公园等10个红色场馆挂牌命名为市级党史教育基地。

  目前,通过进一步加大史料收集力度,出版红色读物、升级打造红色基地、丰富场馆展陈内容等,推动红色资源得到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表达,安顺市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联动、相得益彰、点线面结合的“红色矩阵”正在形成。

  故事变情景 红色资源“活”起来

  安顺市创新方式、丰富载体,让旧址中、场馆中、记忆中的党史活起来,让红色资源灵动起来。变旧址为教室,现场体验触及心灵。

  市委书记陈少荣率市级党员领导干部“重走长征路”,实地感受长征精神;王若飞故居管理处编写了王若飞在狱中的情景剧,让参观者当演员,触摸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西秀区依托岩腊小底西红军岩、杨武红军桥等革命遗址进行情景教学,解读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经开区以“走进三线·忆苦思甜”为主题,在“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老厂开展现场研学活动,切身感受无数三线人和“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奋斗人生和崇高精神,让三线文化历史的发源地和三线建设者的家园变成“三线精神”的传承地。

  变舞台为讲台,深情演绎打动人心。安顺学院精心创作编排了红色舞台剧《王若飞》,以艺术党课的方式公演,从史学、文学、艺术的视角生动展现了王若飞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一生和“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崇高情怀,让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大学生在“沉浸式”情景党课中深受感染、教育和激励。

  变创造历史的人为讲述历史的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西秀区岩腊乡用身边人将身边事,邀请一等功臣何林明老人给党员干部职工讲述革命战争中的英烈故事。平坝区文联以“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为题组织访谈活动,现场访谈平坝抗美援朝老兵刘昭茂、赖兴福、刘绍忠,回顾朝鲜战场上血与火的战斗历程,生动诠释、真实还原历史事件,让听众在与历史近距离的接触中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让红色历史在口耳相传间被铭记。

  通过这些有效的形式,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加形象、更为具体,体验感更强,广大干部群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净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优势变效能 红色资源“动”起来

  安顺市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充分转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红色资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展身手。安顺市牢牢树立红色旅游全域发展观,对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升级打造、丰富内容,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把红色文化自然而然融入全域旅游中,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截止到7月上旬,我市红色资源场馆或红色旅游基地承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现场学习、参观活动6000余场次,仅王若飞故居就接待了近2000家单位(部门)12万人次,陈曾固故居、黄齐生故居、陆瑞光纪念馆、紫云羊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打卡地。塘约——大坝党性教育基地作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个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是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好经验、好做法的红色教育基地,加上本身又有天然的旅游资源禀赋和软硬件优势,塘约、大坝都是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因此成为现成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理想基地,今年以来,就接待各地参观学习教育团队近400场,约3万余人次。

  西秀区、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的部分红军长征途中驻留的重要村庄,目前多部门正全力以赴挽救珍贵史料,并因地制宜,结合历史遗存与现实条件,融入时代元素积极打造,有的已纳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建设项目,旨在建成一个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重要场所。这些举措有效整合了红色文化资源,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极大丰富了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业态和文化内涵。

(易中梅)


责任编辑:胡典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