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汽车从安紫高速穿过,经过西秀区旧州镇、双堡镇沿线,透过车窗远眺,良畴沃野,阡陌如绣,素有“安顺粮仓”美誉的东屯、旧州、双堡等地坝区水稻进入收割期。
秋风徐来,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荡漾,形成层层金色波浪。一台台现代化水稻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穿梭。安顺的水稻今年迎来丰收年,全市各地已经进入繁忙的收获期,黔中大地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沉甸甸的稻穗
今年以来,安顺市围绕“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结合“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数智化、规模化、全球化、融合化”的工作要求,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唱响粮食增产丰收曲。
绷紧粮食安全弦,守住粮食丰收基本盘
“看,这稻粒多饱满!”站在稻田里,轻抚着稻穗,西秀区旧州镇邢江村种粮大户吴成明开心不已。近60岁的吴成明种了一辈子的地,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家乡的胶泥地种出的好大米,祖祖辈辈靠着种粮脱贫致富。“我今年种了200余亩优质稻,亩产能达到1000斤左右,大丰收呀!”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饭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今年3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下达全市2021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通知》,市农业农村局严格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工作要求,对各县区就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指导各县区围绕2021年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具体到田到户。
水稻收割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夏粮总面积38.07万亩,增幅8.68%;夏粮总产量31.98万吨,增幅14.05%。
夏粮喜获丰产,秋粮丰收也在眼前。
走在旧州镇万亩大坝广袤的大地上,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稻谷秋收景象。
旧州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侯真香告诉记者,今年旧州镇种植水稻面积3.36万亩,目前正处于收割期,按照今年的稻谷长势与丰收产量推测,预计旧州镇水稻产量将大幅度超过去年。
在西秀区东屯乡磨玉万亩大坝上,同样是一片繁忙的稻谷秋收景象,顶着金秋的阳光,一台台收割机开足了马力。
东屯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员方坤告诉记者,东屯素有“贵州粮仓看安顺、安顺粮仓看东屯”的美誉,今年以2个连片万亩大坝,14个500亩以上大坝为依托,全部发展水稻种植。
旧州镇、东屯乡只是我市绷紧粮食安全弦,守住粮食丰收基本盘的一个缩影。
奋力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关键之年,我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起粮食安全的责任,打好粮食增收翻身仗,粮食增产丰收曲越唱越响亮。
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产量提升质量
“别小瞧这台收割机,一天满负荷作业能收割150亩水稻,这就是现代化农业带来的效率。”站在稻田里,吴成明指着田间正在作业的机械告诉记者,一台现代化水稻收割机工作一天,至少可抵50个普通农民工作两天。
现代化水稻收割机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上的效率。“这台机械在作业时就可以直接将稻草破碎还田,非常环保。”吴成明指着收割机走过后留下的稻草碎片说,稻草捣碎后不仅可发酵成为作物肥料,还可以避免农民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在旧州镇邢江村水稻田里,一台现代水稻收割机正在作业。
——从会种地迈向“现代机械化种地”,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安顺各地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奋进,农业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丰收的成色越来越足。
说起今年的粮食产量大丰收,吴成明表示,多亏了市、区、镇各级农业部门的科学技术指导。
“种子育苗、施肥、病虫防治、收割的整个过程,各级农业服务站的农技人员都到田间指导,让粮食增收有了科技保障。”吴成明说,虽然自己种了近三十年水稻,经验丰富,但他更相信科学的力量。
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为切实抓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高效,我市积极引导全市农业农村专家人才在农村产业中、在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中发挥智库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出动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次。
大力打造粮食示范样板。全市县(区)围绕水稻、玉米、薯类作物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公路沿线、坝区、农业园区为重点,结合种植实际办好县级、乡级示范样板点。
加强技术服务提升单产。加强粮食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好科研院校科技力量,大力推进良种联合攻关,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选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机械化生产的优质高产抗病绿色新品种。
抓好防灾减灾与病虫防治。持续发挥农业气象联合预警机制,畅通气象预报信息,积极防范。同时,组织召开各类现场病虫防控培训会,强化监测与宣传。
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农民种粮效益
“我们采取‘稻+N’产业发展模式,在水稻田里养鱼养虾,眼下,虽然才到水稻收割时节,但是坝区早就在一个月前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在东屯乡坝区,新寨村村民方人华念着他的“致富经”,“稻+鱼”模式成了东屯乡农民欢迎的致富路。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有效推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方坤介绍,东屯乡以坝区为依托,现已建成“稻+虾+鱼+蛙”等综合绿色共生基地1762亩,建成精品大米生产线1条,树立大米品牌“东屯飞鹳大米”。
目前,东屯“稻+N”基地产品已经与贵州省军区签订直供合同,可实现每亩产值达12000元以上,解决临时性务工300人。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是提升粮食生产效益的驱动力。
旧州镇邢江村种粮大户吴成明正在进行大米加工
走进平坝区白云镇昊禹米业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自动化机器正井然有序地加工大米,包装工人将大米打包、入库赶制新单,货车在库房外排队载货,准备把刚生产的大米运往各地,现场一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昊禹米业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三产融合发展的大米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及品牌包装延长产业链,水稻的产值明显提高。”该公司董事长杨勇介绍道,今年公司种植水稻1200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2500亩,亩产量从600斤到1200斤,产出的大米将全部加工和品牌包装后再进行销售。
昊禹米业只是我市延伸产业链提高粮食效益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与引进一批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粮农的利益联结,稳定农民种粮效益,为乡村振兴开好局奠定坚实基础。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