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筑牢绿色屏障
厚植生态绿色文化,以绿色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的新发展理念。我市落实生态优先,严守生态红线,牢牢守住绿色屏障,让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成为创建的绿色优势,成为共建共享的民生福祉。
关岭自治县通过发展花椒种植,为村民们带来了收益。图为百合街道红星村的花椒基地村民正在采摘花椒。 高智 摄
隆冬时节,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中心村,漫山的花椒树随处可见,昔日荒山变“金”山,绿了生态富了民。
“种植花椒树能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有经济效益。”中心村村干部罗安达笑着说,2021年该村通过村集体发展花椒约5000亩,其中荒山种植面积约3000亩;耕地种植面积约2000亩,种植区提供劳务用工1000余人次,收益农户500余户。
像中心村这样发展绿色产业,筑牢绿色屏障的村在安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始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安顺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护绿增绿。
平坝区国有大坡林场树木郁郁葱葱
“每年春节假期结束上班第一天,上山植树已成全市干部群众新年开工的头一件大事。截至目前,累计植树420余万株。”市林业局产业科科长钱涛说,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51.8%提高到60%,森林面积792.83万亩,森林蓄积量1782.2万立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51.21%,完成营造林25.41万亩,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8.7%以上。
维护绿色安全
三分造,七分管,造绿可贵,护绿更可贵。建设的同时,安顺深知仅造好林还不够,更要护好林,并用实际行动推进森林资源保护。
我市林业部门积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按照“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要求,进一步对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蓄积保有量、公益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物种数量、古大珍稀树木保有量等多项内容明确保有量,使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从粗放浪费型向绿色持续型发展。
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
我市严守生态红线,发挥法治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好考核评价成果,强化“发展好经济是政绩,保护好生态也是政绩”导向,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同时,持续开展“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保林业生态红线,有效打击涉林犯罪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守住全市林业生态红线,守护茂林青山。
好生态引来鸟类栖息
我市建立全省首个“补植复绿”基地,让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相关责任主体履行义务,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对全市1373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GPS定位、建立保护档案;启动紫云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科考工作。
目前,安顺已成为国家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辖区6个建制县区全部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发展绿色经济
冬日暖阳下,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一排排茶叶梯带盘绕山间。
“好生态出好茶,这里绿树环绕,清泉不绝,云雾弥漫,土壤肥沃,是一个栽培茶叶树的绝妙佳境。”村支书褚代洋介绍,靛山村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村民们勤劳肯干,村里土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茶产业。
我市大力发展金刺梨产业,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打好“生态牌”走好“产业路”,靛山村茶产业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重点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林下产业,形成“上中下、短中长”立体经营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社会、经济、生态共赢之路。
紫云自治县硐口万亩蓝莓基地,绿了荒山富了民。
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提升了安顺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了金山银山的“价值”,描绘出一幅“安顺蓝”美丽画卷,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日子。
西秀区国有老落坡林场合理利用产量低下的金刺梨树嫁接月季花,美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富美安顺”映出了“绿色底色”,行走在黔中大地上,抬头,天朗气清,是醉人的“天空蓝”。四顾,碧水泛波,是怡人的“生态绿”。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詹艳/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