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从“没水喝”到“喝好水”,从“饮水难”到“饮水甜”,我市以做好发展规划、强化水质保障、加强工程建设、加强工程管理等措施为抓手,多措并举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难题,为农村群众带来健康安全、幸福满意的饮水用水环境。
如今,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全覆盖,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到贵州省脱贫出列评价标准。农村供水工程通过集中连片整合、公司化管理等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运行管理。
新的时期站在新的起点,我市紧紧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工作安排部署,采取多项措施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消除风险隐患,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成色,加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紫云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
2017年底
全年共计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3.5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819万人。
2021年底
全市共计解决28.5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人口达133.9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5%以上。
紫云自治县大营镇曾是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水资源贫瘠。在脱贫攻坚时期,为解决大营镇群众的饮用水问题,紫云自治县政府在大营镇鼠场坡村实施供水工程,该工程解决了大营镇大营村、星进村、金龙村、打彩村等村1200余户,以及镇政府机关、大营中学、大营小学等共1万余人饮水问题,让群众们不再为水而发愁。图为大营镇大营村鼠场坡组村民韦堂国打开房前水龙头洗手。
农村,水穷则贫。
“没水,生活就成了大问题,更没有机会去考虑什么生产、发展。”多年前,在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晒瓦村,村民韦晓美对“水”这一问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然而,几年过去,如今再看,韦晓美家的生活早已是另一番样貌。“水的问题早就解决喽,我们村里修了两个水泵提水站,6个高位水池,引水管道安装到了家家户户,全村都通了自来水!”韦晓美高兴地说,现在再也不担心没水用了。
此时的另一边,在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若村脱贫户唐小华家中,村干部们正拧开水龙头,查看水管是否有水、自来水清澈程度和是否有断水、停水现象。
“自来水安装后一直都有水,也很清澈,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天干会没有水喝的情况。”唐小华说,自从家里通水以后,村干部们时常前来摸排检查,一有问题马上反映上去整改解决,群众完全不用担心生活中的用水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百姓家中通了自来水
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这些,都是紫云自治县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缩影。
作为曾经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紫云自治县地处麻山腹地,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之一。“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曾经是这里真实生活的写照。土地贫瘠、基础薄弱、生态脆弱、信息闭塞,一道道沟壑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一座座大山横亘在脱贫的路上。
任务不可谓不重,工作不可谓不难。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自治县,贫困地区农村集中存在供水率低、水质保障程度不高,部分地区工程建设标准低、饮水工程缺乏……
然而,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再苦也要勇敢担当。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全面稳定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是不打折扣的硬任务。
脱贫攻坚时期,随着向贫困发起进攻的号角声响起,紫云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查找“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逐个破解工作瓶颈、补齐工作短板。
集镇一体化净水系统
狠抓责任落实。紫云自治县政府统筹各部门第一时间编制全县13个乡镇(街道)农村饮水安全包保方案,成立县级水务部门领导小组,将1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13个分区,各分区分派技术骨干,负责整个分区饮水安全问题,水务部门主要领导统筹协调,保证全县饮水安全工作顺利推进。
整合资源资金。通过筹集中央、省、市及地方配套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及2019年行动方案、青岛帮扶、深度贫困县资金等。同时建立微信调度群,随时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及矛盾化解情况,确保各项工程顺利推进。
强化监督考核。紫云自治县将饮水安全工作纳入个人年度工作考核,并由县督查督办局、县脱贫攻坚督促队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时整改,同时制定详细的惩处措施。
攻坚克难,带来了实打实的成效。在一项项措施落实下,全县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20处,覆盖农村人口364942人,完成小水窖净化消毒设备安装9510套,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完成消毒设备配置;2021年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其中供水覆盖1000人以上46处,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82处;500人以下771处,小水窖水质检测200个。
紫云戈枪村村民房前的蓄水箱
如今,紫云全县饮水安全全部达到现行标准。2021年全县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达3.21亿元,解决36.494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较2016年翻了9倍多,历史性解决了紫云长期吃水困难的问题,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