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8.2万人搬出大山住进新家

2022-03-31 11:36:32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十三五”期间,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扑下身子抓落实,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让82103人搬出大山,开始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要做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市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坚持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迁,重点围绕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物流商贸集聚地进行选址,千方百计解决安置用地难题,实现灵活搬迁。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效落实,我市严格执行“市州统筹、县为主体”工作要求,实行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包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责任制和易地扶贫搬迁双指挥长制,建立了“县级领导包点,乡科级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组,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包户”的包保责任制度。

围绕“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安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奠定基础。

image.png

我市紧盯稳定就业,以“两类人群”(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劳动力)为重点抓好稳定就业工作。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发挥帮扶机制,建立劳务基地,有效利用劳务公司、就业服务站,尽可能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提升外出务工人口比率,提高工资性收入占比,增加家庭收入。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我市大力推进“产业大招商”,推动各部门、县(区)、平台公司、产业园区、招商驻外分局等形成合力,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引进企业,让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共17866户42193人,实现就业17866户38611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2021年以来,安顺市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实现有所居、有事做、有学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image.png

普定玉秀街道采取引进企业消化一批、推荐就业吸纳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外出务工输送一批、困难人员帮扶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方式,保障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确保搬迁群众向城镇化新市民身份转变。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白茶种植、肉兔养殖,引导搬迁群众到产业基地务工,鼓励他们自主发展果蔬种植、林下养殖,帮助实现产销对接,推动搬迁群众向农特产品供应商转变。图为来自普定县岩上社区、玉兔社区、玉秀社区的搬迁户在贵州鑫驰越服饰有限公司务工。


“搬”出来的新生活

3月29日,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谐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的搬迁户赵有书,在简单的梳洗后,便来到家楼下的镇宁新桢颖饰品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

“下楼就上班,能顾家能赚钱,这样的日子满足得很。”说起搬迁后的生活,赵有书欣慰地说。

在该公司生产车间里,30余名搬迁户正在做色彩斑斓的背包。

在机杼声中,同为搬迁户的胡梅告诉记者:“这是她搬来景宁小区的第四个年头了,稳定的工作,让她的日子越过越有味了。”

同样住在景宁小区的时兴萍一家,也是这里最早的搬迁户之一。从革利乡瓦窑村搬来的她,不仅在这里实现了安居乐业,更重获人生的希望。

几年前,时兴萍突发大病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家庭的负担骤然增加。

2017年,搬到景宁小区后,时兴萍在各项政策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了行动能力,孩子也实现了就近上学。

2020年,时兴萍在景宁小区创业孵化平台的帮助下,成立了锡纸产品加工车间。如今,她还招聘了小区里的30多名妇女前来务工,按件计费,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

在镇宁自治县产业园区的镇宁喜宝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来自谐美社区的搬迁户李明芳正在熟练地作业。

“现在从家里到园区,每天走两三分钟就到上班的地方,真的很方便。”李明芳告诉记者,和不少工厂里的同伴一样,自己不仅要照顾老人和小孩,也要赚钱养家,就近就业对她来说十分重要。

“目前,社区搬迁群众中,劳动力2397人,为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小区还积极对接了相邻的产业园区,努力帮助搬迁群众找到稳定可持续的工作。”景宁小区社区干部黎小兵介绍。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转到后续扶持上来,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支撑,与时俱进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坚持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质量和成色,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高质量抓好就业帮扶、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推动社会融合,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