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善作善成。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贵州包括紫云自治县在内的最后9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安顺市6个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安顺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
安顺市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特殊连片区域,6个建制县(区)均为贫困县,其中紫云自治县列入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市共有贫困村569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成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脱贫攻坚期间,全市8.2万人搬出大山。图为镇宁宁西街道景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新居。
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全市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感恩奋进、众志成城、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在这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安顺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动态识别的13.27万户54.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1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进了新家,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了绝对贫困,书写了山乡巨变的人间奇迹。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重要指示。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安顺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正激励瀑乡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幸福奔跑,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牢记嘱托 用行动兑现承诺
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责任在肩,不负使命。安顺市委、市政府作出庄严承诺,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在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脱贫攻坚“五抓五强”的“安顺战法”。
坚持“抓责任,强担当”。建立完善指挥体系、作战体系、督战体系、考评体系,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帮扶责任,扣紧脱贫攻坚责任链条。
脱贫攻坚过后,农民笑容多、腰包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图为关岭自治县农民丰收节现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包粽子。
坚持“抓产业,强增收”。全面落实省委“五步工作法”,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四个一”模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抓保障,强支撑”。狠抓教育、医疗、安居、饮水、基础设施、资金等保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坚持“抓协作,强合力”。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不断深化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坚持“抓党建,强基础”。不断增强基层战斗能力,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牢牢掌握脱贫攻坚的主动权、制胜权。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涌现“塘约经验”“兵支书”等一批典型经验。图为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村居一角,脱贫后的塘约村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五年间,安顺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四级书记”遍访全覆盖,完善市、县、乡、村“四位一体”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包保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91个贫困村。精准选派380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各级各部门抽调帮扶干部帮扶13.33万户贫困户。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全市各级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成为脱贫攻坚的“尖刀班”“爆破手”,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发力 用“绣花功”斩穷根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如何退等问题,安顺聚焦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安排资金、精准统筹项目,五年共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 26.49 亿元,投入产业扶贫、基础设施、贫困劳动力培训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撑保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精准发力,“四场硬仗”加速推进,补齐发展短板。
脱贫攻坚后,安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图为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啷村进村公路,该公路于2019年底全面改造升级完成。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建成高速公路285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444公里,村村通水泥路3166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组硬化公路2684公里。2019年全市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149.4公里,位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4.5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安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实施骨干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244.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让农户用电质量提高;30户以上村民组4G信号全覆盖。
产业扶贫结硕果。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产业发展“六个转变”,全市一盘棋,采取市县乡村“四位一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组建9个工作专班,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金融助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五动”工作机制,推进蔬菜、茶叶等9大主导产业发展。涌现了西秀辣椒、平坝高标准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小黄姜”、关岭“关岭牛+板贵花椒”、紫云“红芯红薯+林下经济”、安顺经开区食用菌等“一县一业”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期间,安顺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图为平坝区十字乡青山村平坝肉牛(黑牛)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基地饲养的黑牛。
易地扶贫搬迁斩“穷根”。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55.29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84个,8.21万余人搬进新家,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后续扶持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围绕“治贫治愚、扶智扶志”,落实“七长”责任制和“控辍保学”工作制度,贫困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累计190.39万人次享受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各类医保资金累计支出15.93亿元。住房保障得以解决,累计投入10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造45651户。民生兜底实现对困难群众救助兜底全覆盖。
脱贫攻坚的伟大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安顺市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2017年,西秀区、平坝区脱贫摘帽;2018年,普定县、镇宁自治县脱贫摘帽;2019年,关岭自治县脱贫摘帽;2020年底,紫云自治县退出贫困县;至此,安顺市6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4.58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
接续奋斗 砥砺奋进新征程
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攻坚战,何其艰辛、何其精彩!夺取全面胜利,何等激越、何其伟大!
瀑乡安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个角落。
——我们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所有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
——我们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底的8120元增长到2021 年的12990 元 ,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脱贫攻坚期间,安顺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图为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小寨关村安顺市立华牧业公司种鸡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13亩,目前养殖种鸡14万套。
——我们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一无道路,二无产业、人人过着苦日子”的贫困地区,如今“条条新路盘山绕、通组到户宽又畅,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人人过上好日子”。
——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与追求,安顺市答好“必答题”,做好“加试题”,团结带领300万人民,善作善成,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实现全面小康一跃千年的梦想,交上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脱贫攻坚让我们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丰硕成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经过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的锤炼,安顺广大干部群众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绩,更有底气更有能力,更加充满信心。
脱贫攻坚期间,安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助推农民就业增收,目前全市产业已达42万亩。图为西秀区鸡场乡石井村农民采摘春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过去的2021年,安顺各县区各部门坚决行动,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强化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结合安顺实际,2021年以来,我市对标对表制定出台政策文件53个,其中调整优化政策文件24个。在全省率先出台“1+6”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涉及财政资金、资产管理、产业发展、小额信贷、就业帮扶、兜底保障、危房改造、医疗保障等诸多政策措施。
——强化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开展常态化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累计识别防贫监测户3407户14107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逐户分析致贫返贫原因,采取“七强化”帮扶措施,全方位构筑防贫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脱贫攻坚期间,镇宁宁西街道景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4928 人,为解决小区内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当地政府特打造“银城趣事”民族文化产业街区,目前已成为搬迁群众的“就业致富一条街”。
——强化“3+1”保障政策落实。落实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政策,全年投入资金 2.99 亿元资助学前至高校贫困学生44.48万人次,实现脱贫人口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全年脱贫人口累计资助参保 54.49万人,累计完成 19 万余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83万余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3391 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从摆脱贫困到打造乡村振兴“安顺样板”,安顺将用好用足新国发 2 号文件红利政策,在新征程上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安顺继续努力奋斗,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记者 伍水清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