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至,花椒香,又到一年采椒时。在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红星村的花椒基地里,椒农肖仁光夫妇一早便来到自家的花椒地里忙活,一干就是一整天。
“村里修好了机耕道,咱们直接开着三轮车来地里采花椒,方便。”年近60岁的肖仁光是村里最早种植花椒的农户之一,从最初的两三亩发展到如今的二三十亩,花椒产业越做越大,日子也越过越甜。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山石地只有种花椒才挣得到钱。
红星村花椒基地
在红星村,花椒已然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宝贝”,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亩,尤其是该村木扎组,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椒农。去年,村里修建了4.4公里的产业机耕道,将整个花椒基地串连贯通;今年,又新建了6个蓄水池,极大方便了花椒的日常管护,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椒农们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越来越强烈。
“我们村里的花椒都是农户自己栽种的,大伙发展产业的热情相当高涨,农闲时坐下来拉家常,不是讨论花椒怎么管护长势好,就是商量哪儿赶集卖花椒卖得俏。”红星村驻村工作组组长韦锟说道。
椒农肖仁光正在采收花椒
在脱贫攻坚时期,作为本村人的韦锟每逢大会小会就要宣传发展花椒产业的种种优势,并在会上算一算种花椒的“经济账”。在他的鼓励下,该村木札组最先发展起花椒产业。随着产业的成功推行,自2019年开始,其他组在木札组群众的带动下也相继种起了花椒。
韦锟说:“每当木札组农户家里的花椒丰收时,忙不过来就要请村里其他组的乡亲们来帮忙采收,来务工的群众看着对方一天采收几百斤,能赚几千元,他们自己会盘算种花椒的效益。”
村民采收的花椒
把花椒产业作为全村的“拳头”产业来发展,红星村逐渐形成了“三个统一”的发展方向。统一产业管理,让种、管、养标准化,保障花椒产量和品质;统一技术培训,减少病虫害,降低群众的产业风险;统一产品价格,强化市场主体对接,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
今年,关岭自治县与重庆商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注资成立了贵州椒丰众鑫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全县的花椒产业进行统一收购,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花椒的产品价值。
红星村所产的优质花椒
在龙头公司的带动下,有效解决了椒农们的后顾之忧。自红星村花椒开始采收后,该公司以每斤花椒7元的价格,在三天时间内就收购了8000多斤花椒,让椒农足不出村就挣了近6万元,并且还将持续收购,直至花椒采收结束。
红星村正在建设中的花椒体验园
“目前,全村投产挂果的花椒共有1700多亩,由于今年受到冰灾影响,产量上有所下降,但年产量预计也能达到10万斤以上。接下来,我们在对花椒品质进行提质增效的同时,着力建设占地780平方米的花椒体验园,其中包含产品展示区、餐饮区、网络直播区、疗养区等区域,预计今年8月份就能建成投用。”韦锟告诉记者,花椒体验园建成后能够实现创品牌、增业态、提价值、拓渠道的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花椒产业的长足发展,让更多椒农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