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逐绿而行生态兴 绿色发展谱新篇

2022-08-01 08:43:13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昔日寸草不生的石漠化荒地变成绿洲,黑臭的河道重现“鱼翔浅底”,灰霾的天空铺满蔚蓝。这十年来,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绘就出安顺发展的生态底色。

近年来,安顺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厚植生态底色,积极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探索“两山”转换路径,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全市人民的“金山银山”。

安顺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jpg

安顺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绿色打底 共筑美好绿色新生活

河水潺潺、鱼儿悠闲、绿树成荫……这是日前记者在贯城河看到的美丽景象。

贯城河,一条承载着安顺历史脉络的河,记录着安顺的流光岁月,它不仅是安顺市城区主要的排水通道,更是城市中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廊道。

谁曾想到,这杨柳依依、溪水潺潺的贯城河过去一度成为人们眼中的黑臭水体。

贯城河龙泉路段 顾宇 摄.jpg

贯城河龙泉路段 顾宇 摄

据了解,随着城区扩大、人口膨胀和工业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贯城河,导致贯城河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河道枯水期缺乏生态基流,自净能力丧失,部分河道出现季节性黑臭。

为了“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安顺在辖区内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通过采取“探测河道走向、开孔、清淤、布管、截污”等方法,实施“沿河大截污”、底泥清淤疏浚、中水回用、远程调水等根本性和实质性工程性措施,逐步消除黑臭问题,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

2019年,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完成13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期流淌的“臭水沟”恢复了碧水清流。安顺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投用,全市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深入推进河道治理,只是安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安顺以铁的手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涉及我市的12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7.7%以上,PM2.5等六项监测指标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53.18%提高到2021年的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43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林业发展 开创幸福绿色新局面

青山叠翠,溪水潺潺。近日,在平坝区乐平镇架布林场,茂密的树林下整齐摆放着密密麻麻的菌包。远处,工人们正在林间整地,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架布林场负责人张晓龙说,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起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应,使林业和食用菌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平坝区架步林场 工人们正在整地.jpg

平坝区架步林场 工人们正在整地

平坝架布林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是安顺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走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新路,达到群众增收与生态改善互促共赢。

在西秀区七眼桥镇时屯村金刺梨种植基地,昔日石头荒山早已换了模样,一棵棵长势喜人的金刺梨树扎根其中,迎风摇曳,绿意葱茏。

时屯村金刺梨基地.jpg

时屯村金刺梨基地

近年来,七眼桥镇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金刺梨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抓手,在石山坡、荒山坡上大面积种植金刺梨,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激活丢荒的山地,还为当地村民找到了良好的生态发展效益。

播种“绿色”,收获“希望”。近年来,安顺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安顺金刺梨、花椒、油茶等特色林业生态产业。2022年以来,安顺林下经济发展利用面积已达117.45万亩,上半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57815.18万元,同比增幅9.54%,惠及农村人口达10万余人。

森林康养 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山岭之间,松林繁茂。近年来,安顺紧紧围绕森林做文章,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绿色产品、基础设施等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绿色产业助力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匠卢·村晓1.jpg

匠卢·村晓

盛夏,走进黄果树旅游区网红民宿酒店——匠庐·村晓,绿树成荫、游人如织。石头砌成的瓦、墙、水槽独特而美丽,躺在群山间的民宿,别有一番风味。

2017年,匠庐团队由黄果树旅游区招商引资入驻,将当地68栋布依石头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加之温馨的民宿管家服务以及公共区域的草地、游泳池、咖啡吧等娱乐空间,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

近两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匠庐·村晓仍保持了七成左右的入住率,成为当下国内最火爆的网红民宿之一。

匠庐·村晓运用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平台进行营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大量游客,得到了行业和游客认可。同时,黄果树旅游区还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不断擦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荣誉称号“金字招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安顺充分发挥林场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提高经济效益。

匠卢·村晓.jpg

匠卢·村晓

截至目前,全市森林康养利用面积5.6万亩,共有森林康养试点基地14个,建成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小镇,30个国家森林乡村,26个省级森林乡镇,443个省级森林村寨,463个省级森林人家。2021年接待游客人数44.69万人次,基地综合收入4949.33万元,提供就业人数760人,其中建档立卡人数357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300元左右。

逐绿而行生态兴。安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生态文明理念必将润泽黔中大地的每一寸土地,奋力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詹艳)

责任编辑:宋爽 编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