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雄浑秀美的黄果树大瀑布是喀斯特地貌赐予安顺的礼物,同时,喀斯特地貌也存在巨大的“生态问题”——石漠化。安顺市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全市9267平方公里土地,喀斯特面积占了71.52%,在过去,石漠化面积高达32.04%。
关岭自治县荒漠化地里长出的皇竹草 高智 摄
“石漠化地区,往往是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石漠化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安顺经济社会的发展。”安顺是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黔中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和贵州生态旅游龙头地区。因此,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石漠化问题,曾经是摆在安顺面前的重大民生课题。
十八大以来,安顺市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将石漠化治理工程作为推动绿色安顺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造林育林一起抓,兴修水利,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让绿色发展成果成为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的“典型经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昔日普定夜郎湖边的慌坡如今已经栽种了桃树。(资料图)伍水清 摄
在普定夜郎湖边的定南街道陈家寨村梭筛组,过去石漠化率高达95%,当时被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种粮到天边,喝水要看天。”一首打油诗反映出当时的现状。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梭筛大力发展梭筛桃种植。经过近十年的治理和发展,梭筛人硬生生地让光秃秃的石头山长出绿树,让荒山“披绿”,桃树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岛”。
关岭自治县普利乡花椒林 高智 摄
在关岭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溶岩面积达到1160.6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高达42.5%。如何有效治理石漠化,逐渐向青山绿水转变?
盛夏时节,走进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成片的花椒树在石缝中生机勃勃,枝头上的花椒饱满结实、色鲜油润。
关岭自治县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皇竹草发展养牛产业 高智 摄
“石漠化治理+特色花椒产业开发”成为关岭自治县创新探索出的一条特色石漠化治理道路。
近年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当地实际,将花椒产业作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练就一套“石漠化治理+扶贫产业”的组合拳,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群众致富的双赢。
关岭自治县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皇竹草喂牛 伍水清 摄
经过多年的发展,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椒产业从原板贵发展到北盘江流域的花江镇、普利乡、沙营镇、岗乌镇、新铺镇等乡镇,通过实施“花椒三年计划”,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3万亩、2020年的5万亩提高到2021年的11万亩。
此外,关岭自治县还实施“关岭牛+牧草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关岭牛产业带动,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11.8万亩,实施天然草山草坡改良2.8万亩,用“产业发展”建设人人享有青山绿水的“生态关岭”。
关岭自治县在石漠化土地上发展花椒产业 高智 摄
紫云自治县麻山腹地,在“十二五”期间,该县就立足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当时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瞄准经果林的经济效益,启动实施了20万亩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水果产业。
“十三五”期间,紫云自治县通过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山上种油茶、林间养蜂、林下菌、林下蛋鸡……打破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区域贫困的束缚,特色产业生态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紫云自治县通过恢复植被在山间发展林下养蜂产业 伍水清 摄
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截止2021年底,紫云自治县森林覆盖率达68.63%,完成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20.26平方公里。
普定、关岭、紫云的石漠化治理只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推进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路上,安顺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答卷,石漠化治理唤回安顺满山苍翠:2012年以来,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61.6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53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43.1%提高到60%。
从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再到生态富起来,安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人与青山两不负,勠力同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开创幸福美好新安顺新未来。(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