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大山里的新农人: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2023-01-13 00:00:41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1月11日,一段冬寒过后,安顺各地出现难得的暖阳天气。汽车从紫云县城出发,在山间行驶40公里路程,我们来到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茅草村“新农人”王建兴管理的现代生态农场。

image.png

当正午的阳光刚刚洒满绿油油的柑橘林,一个个金黄的柑橘从树上采摘下来,王建兴用手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到目前为止,农场的柑橘已经卖了4万多元,赶在春节前,最后一波还能卖上更好的价钱。”王建兴一边忙着采摘,一边向记者介绍柑橘的收入情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加上牛、羊、生猪养殖、蜂糖李种植,生态鱼养殖,农场一年的收入超过30万元,比起前些年,现在的日子,确实过得要宽松一点了。”采摘完一棵树,移步到旁边一颗挂满果子的砂糖柑树旁,王建兴补充说道。

比起家里现在的好日子,用王建兴自己的话来说,过去的生活,过得确实有点“寒酸”。

image.png

1996年,从安顺农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王建兴回到家乡,先是在茅坪(现茅草)小学代课8年,代课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生活。

2003年,因其为村里不多的“文化人”,年仅29岁的王建兴被村民选举为茅草村村委委员,并担任村副支书。但茅草村苦于没有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思路,村里人只能守着人均不多的山地,种植玉米为生,他和全村的农民都过着拮据的生活。

直到2010年,王建兴作为村委副支书,多次获得上级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有了发展思路,激发了他干事创业的决心。

image.png

2013年,王建兴正式开启了创业路,养殖了6000多只鸡,但因养殖技术缺失,经验不足,首次创业就亏损1万余元。

首次创业失败后,王建兴没有气馁。2014年,转行养殖生猪,这一年除了还清银行的贷款,还盈利1.6万元,获得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全家人的生活条件也因此有了改善。

2015年,王建兴刚有点起色的家庭生活突然遭遇变故。他的妻子大病,辗转贵阳几家省级医院治疗,命是保住了,却留下下半身“瘫痪”的症状,生活不能自理。王建兴妻子治病花的钱通过农村医保报销了大部分,但剩余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仅养猪赚的存款全部支出,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跌入“谷底”。

从小在大山里成长的艰苦生活环境,锻造了王建兴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担任多年的村干部,磨练出他“能扛事”的坚强意志。家庭的不幸遭遇没有把王建兴压倒,2017年,借鉴安顺脱贫攻坚推广成立“村社合一”助力产业发展的好经验,王建兴作为领头人,号召村民一起成立茅草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以自愿原则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也可以资金或土地折合资金的方式入股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股民,风险共担,利润按股分成。

说干就干,短短一个月时间,茅草村28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有钱的以资金入股,没钱的以土地入股,在王建兴的带领下,茅草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整合流转了248亩荒坡地,种植蜂糖李100亩,40亩沃柑,剩余的土地全部种上砂糖柑。

为降低农场产业风险,王建兴提出发展多元产业的思路。2019年,农场在种植精品水果旁的山上建设了羊舍、羊棚、猪圈的基础设施,并陆续引进繁殖母羊、繁殖母牛、繁殖母猪,以自繁自养方式发展养殖业。“发展短平快的养殖业,在水果没挂果之前,可以增加农场的收入。”据王建兴介绍,包括2020年修建的生态养鱼场,都是为了发展多元产业,分散农场产业风险。

发展农业产业,三分收获,七分靠耕耘。为了管护好农场的产业,自2017年村合作社在偏坡岭发展种养殖产业起,王建兴就在山上搭了临时板房,这些年来,他吃住都在山上。“村民们信任我,委托我负责管理合作社的产业,我就必须把他管好。”王建兴说,这些年来,在山上苦是苦了点,但看着山上的果树一天天成长,到成功挂果,再到现在每年有稳定的收入,心里很是欣慰。

image.png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这些年,在茅草村合作社产业的带动下,一大批劳动力在农场务工。“每年从果园施肥、除草、修枝,采摘,多的时候农场需要四五十名工人。”王建兴说,他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想示范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新的一年,我们计划动员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生态农场的产业规模。”

夕阳西下,王建兴忙碌在生态农场里外,看着山上挂满果子的柑橘树及猪场里几十头活泼的猪仔,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期待。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姚福进 李伟

责任编辑:陈婷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