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来采茶。哥采多来妹采少,采得多少拿回家……”春日和煦,万物复苏,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镇宁自治县革利乡水牛坝村的革利古茶生态园,青山披翠,一株株古茶树正抽芽吐绿,茶农们哼着采茶小调,熟练地采下鲜嫩的绿芽。
革利古茶生态园(镇宁融媒体供图)
革利乡位于镇宁自治县中东部,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这里气候湿润,海拔高,云雾多,比较适宜种植茶叶。在革利乡水牛坝村,村民种茶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园。
“别看这些茶树没多高,树龄多在100年至700多年呢。整个革利乡古茶树约有3万多株,我们村就有2万株左右。” 水牛坝村村支书胡涛指着挂着古茶树保护牌的茶树自豪地介绍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大山造就了当地茶叶优秀独特的品质,却也阻断了茶叶“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路。曾经的水牛坝村,村民守着好茶山,却过着穷日子。
“以前交通不方便,茶叶没名气,要走好几小时的山路,到附近乡镇村寨卖,但那会周边家家都种茶,根本没地方卖,价格很便宜。”回忆起以前种茶卖茶的经历,茶农王林芳深有感触,种茶不挣钱,管护意识差,越来越多的茶园抛荒。
对水牛坝村的村干部和茶农们来说,古树茶是水牛坝村的一张可挖掘的“名片”,但也是一个痛点。“村里的古茶树看起来多,但缺少规划引领,分散且不成规模。村民制茶工艺参差不齐,外商多是收购茶青做成他们自己的品牌,效益很低。” 胡涛说,没有好的品牌,即使茶叶品质不错,水牛坝村的茶叶仍不被外面人知晓。
茶农在采茶
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当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茶园,记者看到,产业路直通茶园,茶树旁也修了硬化路。道路畅则百业兴,交通的便捷,让这里的茶叶渐渐走出大山,如今的水牛坝村,茶商“进得来、走得畅”,茶叶“出得去、行得通”。
“困扰我们的交通问题解决后,便是谋划做自己的品牌。要想有市场,牌子要响,规模也要有。”胡涛说,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提升“革利古树茶”知名度,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通过统一质量标准、商标等整合水牛坝村茶产业,共同打造“坝马啸”茶品牌,提高茶叶价值。
品牌打造初见成效,水牛坝村也在积极谋划延伸产业链,提升茶产业效益。2018年,在航空工业的帮助下,水牛坝村建设起一家茶叶加工厂,进行黑茶加工。同时,在乡政府统一规划下,流转土地,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新增种植2000亩茶树,发展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现已进入初采期。
白天,茶农在山上采茶,晚上,便把采摘的茶青送至加工厂售卖。伴随着机器轰鸣,摊青、揉捻、烘干、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后,新茶出炉,散发着阵阵清香。
“荒山流转有租金,茶园管护采摘也能挣钱,预计进入丰采期能带动全村4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加工厂按40至50元每斤收购茶青,也是一笔收入。” 胡涛介绍,去年,村里仅明前茶就卖了2000多斤,夏秋茶5000多斤。
茶农在采茶
“现在政策好了,我们这的茶名气大起来了,很多人来村里收,不用跑那么远了,价格也比以前好多了,去年我采了30斤左右的茶,今年应该也不差,采完茶也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王林芳笑着说道。
“这几年,我们的古树茶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增加。”胡涛说,接下来还要继续探索市场需求,加强对古茶树的保护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升,大力发展夏秋茶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风电资源,拓展茶旅消费场景,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