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古墙石板房,凤阳汉装绣花鞋,大明遗风古军屯,耕读传家民风淳。这些屯堡村落的鲜明特色,在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的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村党委班子坚强有力、生产发展有序、乡风文明和谐、村容村貌整洁,鲍家屯村早在2015年就被中央文明办第四届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鲍家屯自然风光 吴忠贤 摄
繁花似锦的春日,走进鲍家屯村,石墙深巷、红联高挂,古树苍郁、杨柳依依,巷子尽头,老人在树下含饴弄孙……处处透出文明和谐的气息。
鲍家屯村建于1369年,由原居安徽歙县棠樾村的鲍氏先祖随军征南后,遵循‘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原则,选择了‘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的筲箕湾定居。经过60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保存了洞府探秘、屯门观风、狮象把门、八阵御敌、碉楼夕照、家祠颂贤、龙口配水等古建筑遗址和人文景观,还继承了以孝文化为核心的良好家训家风。
鲍家屯古建筑群 吴忠贤 摄
近年来,鲍家屯村以文化人,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培育公德、淳化民风的作用,使优秀文化、良好的家训家风在文明村镇建设中释放新活力,潜移默化影响村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凭借着优秀的文化遗迹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在屯堡村寨中声名显赫,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
鲍家屯村民正在编丝头腰带 吴忠贤 摄
“有爱才有家 有德才有福”是村民鲍吉祥家的家训,也是鲍家屯村1137户5377人心照不宣的幸福密码。村民鲍吉祥与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着患病的兄长及年迈的双亲,曾有亲朋好友给他出主意,通过分家来申请政府的特困供养补助,以此减轻家庭负担。“怎么可能?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在我们鲍家屯村发生。”夫妻俩断然拒绝亲朋的提议。
“天下第一是孝悌,人能孝亲敬兄长。”翻开《鲍氏家谱》,赫然写着这样的族训。“在我们鲍家屯村,子侄供养是常态,鳏寡孤独皆有所养。”鲍家屯村委组织委员鲍安凤告诉记者,50多岁的村民鲍中文尽管身患肺癌,但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70多岁半身不遂的兄长。
重阳节既是全国人民的传统佳节,又是鲍家屯村的“添粮节”。在这一天,村里要找出一户三代或四代同堂、儿女双全的人家。双亲着华服端坐,面前放置一罐子,儿孙依次一人往罐中添一把粮,寓意添福添寿,引导年轻一辈孝老爱亲,传承良好的家风。
志愿服务者正在打扫卫生 吴忠贤 摄
村支书鲍中任告诉记者,得益于这些优良的祖训,一直以来,全村村民将文明风尚深植于心、外化于行。不管是深入开展文明宣传,还是环境卫生整治,只要村里有需要,村民们都会踊跃投身志愿服务。
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鲍家屯把禁止私搭乱建、焚烧秸秆、恶意毒鱼、乱倒垃圾等行为写进了“村规明约”。强化文明如厕宣传,引导村民做好“门前三包”工作,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
鲍家屯村植物汉字 吴忠贤 摄
村民历经世代接力守护,让春日的鲍家屯春和景明,美如画卷。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田园风光优势,将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鲍家屯旅游区。“鲍家屯”油菜花田已成为该村乡村休闲旅游的“金色名片”,传统村落、明朝古韵、文明乡风与山环水绕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诗画,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我们村的土地资源有限,难以大规模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但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在乡村休闲旅游上做文章。”鲍安风说道。
鲍家屯村美丽的生态环境 吴忠贤 摄
“我们村有137个党员,大家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鲍安凤说,为根植文明理念,弘扬文明风尚,充分发挥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主阵地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党校讲师、道德模范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基层文明宣传宣讲活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典型的事迹,用先进榜样教育人、引导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文明在鲍家屯村蔚然成风。
完整的传统村落元素,良好的寨风民风、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让鲍家屯村除了是“全国文明村镇”外,还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等多项“国字号”招牌。(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芹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