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循着织布机织布的声音,近日,记者走进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索街道大桥村,看见传统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古寨墙传寨而过,风景美如画。流淌的岁月和古老的故事在此定格,在时光的洗礼下焕发新的生机。
大桥村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布依族村寨, 村内建筑沿山体分布,错落有致,至今仍保留了较好的传统建筑风貌,村寨内的建筑形式一般“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特点是冬暖夏凉,隔热驱湿,不怕火灾,非常有地域特色。
“这栋房屋是我们村比较有特色的,从清朝到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栋房子,能够代表我们大桥村布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它依山而建,就地取材,采取山上的岩石来修建。”驻村干部黎忠贤指着一栋古朴的房屋告诉记者,大桥村的大树脚组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中,有古色古香的石拱门、石墙、石窗、石雕等精致的构件,内部建筑材料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地板,传统又保留了最自然的形态。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些传统建筑依然静静地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变迁。近年来,关岭自治县遵循“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留住特色”的理念,加强对大桥村传统建筑的巡查保护,全面保护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我们要落实日常巡查和管护,定期派人清理古村落庭院内的生活垃圾、枯枝杂草等。”采访途中,记者遇到关岭自治县住建局城建站站长丁晓龙同大桥村文书、网格员陈正祥在村里进行巡查。
“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留住乡愁,2022年按照住建部关于申报第六批传统村落保护的通知,我县立即牵头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行政村,进行传统村落的摸底排查工作,经过前期摸底排查和组织编制,我们将关索街道的大桥村作为第六批传统村落进行申报,2022年7月通过审查。”丁晓龙说,为保护好传统村落,关岭建立保护制度,对历史建筑进行台账式管理,明确管理责任人,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确保历史建筑不被人为破坏。
除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大桥村还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
寻声而往,记者终于找到织布机的声音源头,来到村民罗发芬家里,只见她坐在一台古老的织布机前,在阳光的照耀下来回地纺线织布。
“这台机子是我太爷爷辈流传下来的,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布依族的女儿家都会织布,15岁左右向长辈学习,学会了就一直织到老,我以后也会教我的子女学习,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罗发芬说着,手中的丝线在机器里缠绕,织的头巾渐渐成形。
据了解,大桥村拥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当地传统的布依蜡染、织布、刺绣、木雕、石雕、竹编、民间绘画等多彩的布依民俗文化,丰富了大桥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这里不光村民热情好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很不错呢!”在记者探寻结束后,陈正祥还急忙说道:“我们村庄前是河谷坝子,稻田成片,布母当河水系发达,为农田带来充足的灌溉水源,山中乔木众多,林木成群,自然环境好,我们要结合优秀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探索构建多元化乡村产业发展格局,重塑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丁晓龙也在一旁补充道:“下一步我们按照国家省市的工作安排部署,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合新国发2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谋划农旅项目,向上争取资金,以产业为抓手,将我们大桥村传统村落的山间步道、历史环境、历史建筑充分融合在一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与打造,争取把我们关索街道的传统村落打造成为关岭自治县甚至安顺市的传统村落的示范点。”(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