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进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虹映村贵州红之映种植有限公司菊花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大棚有序铺开,一株株菊花正整齐排列,竞相盛开,散发阵阵清香。
基地负责人马龙正在大棚里对一批含苞待放的菊花进行抹芽,双手一掰一摘,剔除多余侧芽,只留植株上最大的一个花苞,他介绍:“花苞以下十厘米内多余的腋芽要全部清除,否则会互相争夺养分,影响菊花的质量和形状。”
据了解,马龙从2015年开始种植白菊和黄菊,菊花一年可采两季,现基地已有70个大棚,占地面积50亩,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菊花的市场需求量大,种好以后不愁销路,通过微信朋友圈、熟人介绍、与收购商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等方式,基本能实现应销尽销。”马龙笑着说。
谈及种植菊花的初衷,马龙告诉记者,他曾在镇宁从事农机生意,后因市场饱和,并看到福建等地种植菊花取得可观收益,2015年,便开始学习菊花种植技术,同时在虹映村流转土地种植菊花,农户每年可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金及200元的年底分红。
为降低菊花购苗成本,2019年,马龙利用镇宁当地温暖的气候及外出学习的经验技术,开始自己培育菊花苗,并在2020年修建了一座冷库,方便进行菊花储存及运输。
“现在基地每年育苗700余万株,一部分外销,剩下300余万株自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花苗销售收入。” 马龙介绍,菊花一季可带来约80万元的销售收入,实现160万元的年产值,并有效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就业增收,成为虹映村的致富杠杆。
菊花基地不仅给马龙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给附近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渠道。育苗、栽种、管护、采收、销售等,全年都需要人工,家住虹映村的村民伍元珍便是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她说:“我从基地开始种菊花就来上班了,每天都有活干,一天能挣得80元的工钱,比较稳定。”
“如今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工人,稳定务工人数共12人,最忙时需要三四十个工人,一年下来要发放近40万元的务工费。”马龙说道。未来,该基地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助力虹映村乡村振兴。(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