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关岭自治县龙潭街道的民族村,坐落于山,静谧于林,村中95%以上的村民都是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该村以文化振兴为核心,以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和美乡村为突破口,在大山里吹响了一首旋律优美的苗族芦笙曲。
民族村年轻人正在吹奏芦笙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原先是深度贫困村,如今脱贫之后该如何振兴村子,一直都是全村干群关心的问题。”民族村党支部书记杨仲方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总结,村里制定了“传承文化、以文兴村”的目标。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加速剂。
长期以来,民族村苗族芦笙文化氛围浓厚,芦笙不仅成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乐器,还有群众自发组成芦笙队,在农闲时、暑假时,一群年轻人围坐在院坝里吹芦笙、谈经验也是常态。去年8月,该村苗族小伙柳飞飞作为艺术类考生,芦笙专业取得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高考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的分数线,成功圆梦贵州大学。而在民族村,如柳飞飞一样通过芦笙圆梦大学、改变命运的学生每年都有好几名。
民族村芦笙文化墙绘
“民族村既以‘民族’作为村名,更要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上做好示范。”杨仲方表示,芦笙文化已经成为民族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从2021年开始,民族村就将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和芦笙文化相结合,党员干部在开展院坝会、群众会时,大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宜居乡村、传承民族文化等内容,动员村民抓好文化传承、打扫房前屋后、爱护环境卫生。同时,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获得广州市花都区财政局、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每年10万元的资金帮扶,用于村内“三园”打造和芦笙文化营造。
民族村芦笙文化墙绘
走进民族村的杉林组,串户道路、房前屋后、院坝内外都非常干净,各家牲畜纷纷圈养,木柴杂物也堆放整齐,加上数幅描绘从古至今芦笙文化和村子变迁的民族墙绘的点缀,为这个苗族寨子增添了一抹亮色。
“村委购买砖块、石砂和花草等材料,村民们自己动手砌花台、种花草,今年还请了村里学习美术的孩子画了许多幅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墙绘,你看这一幅以高铁为背景吹奏芦笙的就是描绘现在的场景。”该村杉林组小组长杨朝林笑着说,传承民族文化不仅能让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还能提振干群投身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民族村干净的通村路
杨仲方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细作’苗族芦笙文化,继续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宜居乡村创建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将苗族芦笙作为民族村以文兴村的‘法宝’,着力去打造‘芦笙文化特色村’,让芦笙传承生生不息,让民族文化焕发光彩。”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