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乡村振兴好图景 ——我市不断夯实“三农”压舱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2-28 00:07:24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对于安顺“三农”工作而言是极不易更是极不凡的一年。安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好耕地命根子,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沉甸甸的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51.8亿元,同比增长3.9%。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0元,同比增长8%。全市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4568元,同比增长14.9%。
  黔中大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好图景正在绘就……
  落实党政同责——

       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春回大地,春节的喜庆气氛还在延续,安顺的田间地头已经有忙碌的身影,一边抢收冬季蔬菜,一边为翻耕土地,为新一年的水稻种植作准备。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安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我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市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23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产量达64.27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藏粮于地。全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全市新增耕地流入5.74万亩,新增耕地数量0.42万亩、水田规模1.85万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扭负为正。

市县两级农技专家对关岭坡贡镇凡化村水稻百亩方高产示范点进行临田测产验收 记者 高智 摄

  藏粮于技。农技专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选派国家、省、市级198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解决技术问题1600余个。实施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组织1217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1466个、“揭榜挂帅”榜单320个。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869人。
  天道酬勤,不负耕耘。全市各地相关农业从业人员朝耕暮耘的辛勤劳作,换来全市农产品的稳产保供。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年种植蔬菜248万亩次,出栏肉牛14万头、生猪125万头、家禽1947万羽,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4.6%。
  ——粮油储备应急供应完善。全力做好省级储备粮油直属仓储10万吨粮仓设施建设。建成1个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19家县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38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
  接下来,全市将继续强化耕地用途管制,抓好粮食生产,加大耕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全力推进9.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好省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守牢不返贫底线——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安顺曾经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6个建制县(区)均为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
  脱贫攻坚期间,全市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感恩奋进、众志成城、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脱贫之后的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脱贫群众收入可持续、生活更上一层楼?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西秀区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晖小区“安心工坊”  王秀芳  摄

  2023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这一年,安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守底线、建机制、抓发展、稳就业、促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取得新成效。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双责任”“双签字”入户调查复核、严肃驻村干部包保干部管理、加强职能部门向上对接反馈、易地扶贫搬迁户包保、资金管理使用通报、乡村振兴领域产业项目排查清理等6个工作机制。
  ——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过去一年,全市累计识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6479户26159人,2023年新增识别监测对象1898户7603人。采取精准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已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898户12296人。
  ——巩固拓展“3+1”保障成果。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69万人次、3.19亿元。脱贫人口实现城乡医保应保尽保,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5.47万人,签约率达100%。新增农村危房改造329户,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42.5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以上。落实民政兜底保障政策资金共计6.83亿元。
  ——多举措助力脱贫人口增收。积极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等方式,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全市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4568元,同比增长14.9%。
  ——做好重点帮扶县工作。在财政资金、科技、金融等方面重点向关岭、紫云、普定和镇宁倾斜,下达4个县中央、省级衔接资金8.11亿元、协作资金1.88亿元。
  过去一年,一项项帮扶政策举措的落实,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个个增收项目的落地生根,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春好风光,正是栽种蜂糖李的好时节。“我们统一育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指导栽培,今年的蜂糖李苗长得好啊!”镇宁金林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荣刚对记者说。

镇宁蜂糖李产品展示

  青山叠翠,暖阳斜照。在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的镇宁蜂糖李核心示范区,蜂糖李标准化育苗基地里的蜂糖李苗生机盎然。
  好山好水出好果。不只精品水果,黔山贵水、峰峦叠翠,生态优良,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安顺蔬菜、食用菌、辣椒、茶产业、水果、中药材、牛羊产业、生猪产业、生态家禽等11大农业优势产业的精品特质。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一年,我市立足做大做强重点优势农特产业,创新财政涉农产业投入机制,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增添了活力。

贵州黄牛产业集团西秀众鑫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SPV模式发展肉牛产业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聚焦肉牛、金刺梨、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和蜂糖李、茶叶、生态渔业三大特色产业,创新财政涉农产业资金“2215”投入机制,组建特色优势产业SPV农业公司44家,有力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产业基金等14.61亿元助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全市新增肉牛家庭牧场1116个,种植茶叶43.4万亩、中药材59.7万亩。蜂糖李全年产值超35亿元,金刺梨产业全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其中,平坝白云镇获批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产业强镇,镇宁蜂糖李主产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正式开市。持续培优育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南山婆、三碗粉等14家农业企业入选全省引领型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

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  记者 高智 摄

  ——持续强化品牌创建。加快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其中,关岭牛成为全国村BA总决赛“冠军牛”。镇宁蜂糖李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被评为贵州省十强公用品牌。“瀑布毛峰”荣获“全国十大名茶”称号,镇宁小黄姜荣获中国品牌金信奖、中国农业百强标志性品牌。朵贝茶、金刺梨等8个品牌入选贵州农业品牌目录。春归保健成功与中国体操队合作签约,标志金刺梨产业开启品牌升级新征程。
  ——深化农村改革促增收。创新推出肉牛产业联农带农“28”模式,激发养殖主体发展新活力。创新打造“安心干”人力资源开发和价值提升数字服务平台,帮助11884人实现更高薪资就业,被评为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抓好以工代赈促农增收,获得中央资金523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311.87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踏着春光,行走在安顺广袤的乡村大地,各类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逐步呈现。
  推进全面振兴——
  全力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

  春天里,走进紫云自治县板猫营镇黄鹤营村,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沿着村头流向村尾,两岸植被绿意盎然,村庄坐落在山水之间,充满勃勃生机。

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推进宜居乡村创建

  曾经的黄鹤营村,环境脏乱、土地贫瘠。
  黄鹤营村的改变,得益于该村宜居乡村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
  村支书黄恒礼介绍,近年来,黄鹤营村以创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做文章,紧扣“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完善与村居环境改善,竭力将黄鹤营村打造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宜居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干净整洁……在安顺,许多像黄鹤营村这样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新时代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过去一年,全市各地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和建设,大力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
  ——规范村庄规划管理。坚持规划引领,已启动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7个、实用性村庄规划139个。完成1178个村庄的分类布局。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2772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新增乡镇通三级公路9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95.5公里。安顺经开区幺铺至下苑公路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最美农村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农村改厕纳入民生“十件实事”,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95万户。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其中,安顺经开区牛蹄关村获评全国十大美丽乡村。

安顺经开区牛蹄关村 陈婷 摄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下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3.03亿元、惠及学生30万人。建设省级第二批县域医疗次中心3个、省级示范中医馆3家,全市共建1482家村卫生室。打造乡(村)两级医保经办便民服务站1344个。
  让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正成为我市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我市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发挥,探索“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在8个县(区)各选5个村共40个村作为试点,建设数字乡村平台,以数字赋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力量倍增,绘就出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图景。
  乡村建设提质升级,乡村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市全力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其中,镇宁高荡村、紫云硐口村、安顺经开区和兴村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紫云红院村、黄果树油菜湖村村规民约被评为2023年度省级优秀村规民约。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放眼安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治理有更有效了,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责任编辑:胡晓  二审:梁惠焜   三审: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