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迎着徐徐春风,漫步天龙镇,清晨的一缕阳光洒落古镇,四处都泛着淡淡的金色光泽;沿着青石街道向深处探去,老房子的石墙斑驳而古朴,屋檐下红灯笼随风摇摆,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嬢嬢们坐在门前,这一切都让人仿佛置身600年前,体会大明屯堡的悠悠风韵。
天龙镇隶属安顺市平坝区,坐落在天台山和龙眼山山脚,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属平坝卫,称“饭笼铺”。到1992年,正式更名为天龙镇,分别取自天台山的“天”与龙眼山的“龙”二字。天龙镇文化站的老站长杨平向记者介绍道:“明朝时期,朱元璋采取‘屯田戍边’政策,在滇黔古驿道两侧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按明军规定屯田将士需带家属,故而这些将士的家眷也加入了屯田行列。天龙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自然村落,曾作为古代滇黔要冲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汇中心,在历史上拥有较高的军事及经济地位。”
屯堡村落历来讲究风水布局,走进如今的天龙镇,依然能感受到村寨“一河贯通、四山拱卫;得水藏风、街巷通衢”的山水格局和军事防御特征。核心村落由一条主街贯穿,串联着门楼、演武堂、驿茶坊、沈万三后裔故居、家院练兵场以及屯堡名人故居等,数条支巷细长幽深、阡陌曲折,将各家各户串通,以便往来。
“天龙镇的文化历史可以归结为十大点,即一学堂、二沈堂、三教寺、四世堂、伍龙寺、六操场、七石桥、八大碗、九道坎和石头建筑。”说起天龙镇的文化瑰宝,杨平如数家珍,还用一个顺口溜进行了总结,将天龙镇极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概括其中。沿着这些历史印记,记者穿梭于巷道之中,古色古香的建筑依然风华正茂,仿佛在向每一位到来的朋友散发屯堡魅力。
“为了保护古建筑遗迹,我们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出台了相应文件对景区建筑进行保护。”天龙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健堃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到核心景区巡视,检查消防安全,指导自主修缮房屋的村民,确保房屋在保留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坚决杜绝拆掉重建的情况。
除却建筑,600年来,生活在天龙镇的屯堡人依然坚守着文化传承。他们身着长衣大袖,每逢节庆,男人们便跳起了地戏,妇女们则穿上翘头花鞋,用独属于屯堡人的浪漫纪念每个节日。“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一些传统习俗活动,例如抬孔子、点天灯、雷神会、跳神等,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屯堡人自己的节日能够热闹起来,其次也是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屯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陈健堃说道,不仅如此,在镇小学、中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设立了地戏课程,组建少儿地戏队,赓续文化传承。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为了让屯堡文化活起来,天龙镇保护与开发并行,打造天龙屯堡景区。据天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旅游板块负责人陈勇介绍,天龙屯堡景区自开发以来逐步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修缮,并不断优化服务、丰富业态,充分挖掘屯堡文化遗产的内涵特色,利用演武堂进行地戏表演,吸引更多游客来探索历史、观光游玩。
“当下全市正在大力推进一流旅游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一城三核四区五带’,其中三大核心吸引物之一就是大明屯堡国际旅游度假区。同时,也提出了‘黄龙屯格’一体化发展。”陈勇表示,这对于天龙镇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接下来全镇将抢抓机遇,协同安顺旅游集团,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继续修缮古建筑、打造特色民风民俗,推进屯堡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天龙镇这颗遗落600年的大明“遗珠”再现盛景。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含瑶 刘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