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屯堡
字正腔圆江淮语 雄劲沧桑屯堡音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声音、腔调、言语、剧目等记录感受、抒发情感,向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南腔北调所在多有,无一不具备浓郁地域特征。自听觉维度探知屯堡、感受屯堡、品味屯堡,是认知并理解屯堡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路径。
屯堡人忠诚于国家,将人生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这种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知行合一、爱国爱家的精神,成为屯堡人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一朝入黔,代代传唱,感受代入听觉,发之由心、显之以声,历六百余载而不改。屯堡先祖们把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融入到丰富且生动的声音呈现形式中,在后辈子孙的活态传承中不断进行创新改进,彰显了屯堡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屯堡地戏:闪转腾挪唱忠义
屯堡地戏,有“中国戏剧活化石”美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屯堡文化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屯堡地戏多次走出国门,引发屯堡研究热潮。屯堡地戏又称“跳神”,头戴的面具叫“脸子”,屯堡人戴上“脸子”就入了戏,戴上脸子,心中的“神”跟着活络起来。
屯堡地戏 周丽丽 摄
作为流传在贵州安顺一带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屯堡地戏不脱军旅本色。地戏剧目大都以历史为线索,唱的都是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等环节。
屯堡地戏分布地,多与明朝所设屯军地密切相关。以西秀区为中心,涵盖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等地,安顺市所属各区、县有300多堂,仅西秀区就有近200堂。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演出地点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之上,一般不设戏台,就地围场而演。
屯堡地戏征战场景 薛峰 摄
地戏演出时,出演者头上蒙着网状青巾,戴面具于额前,腰围战裙,手执戈矛刀戟,随口歌唱、应声而舞。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无乐器伴奏,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别。剧目内容主要是屯堡人景仰的英雄人物,素材取自《三国》《封神》《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地戏源于军伍,屯堡人将“忠义”视为至德,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空气中弥漫着乡土气息浓郁的黔中唱腔,出演者头戴面具,边歌边舞,演到动人之处,观众击节叫好。
一堂地戏面具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面具讲究人物性格的塑造。数百年来,地戏面具的雕塑工艺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安顺唱书:唱说互促言经典
屯堡唱书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屯堡村寨长期流行。2007年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修路、兴学、开科举,屯堡唱书的唱本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当时的私塾先生收集了民间说唱本,将其编写为学生唱本。唱词用七字句和十字句排列,内容采用五字句纯正方言道白,极富韵律感,很容易被听众接受和喜爱。到清朝光绪年间,唱书趋于完善,成为屯堡村民劳作之余自娱消遣、寓教于乐的重要精神文化生活,长期传承下来。
安顺唱书的通用唱本
唱书内容注重宣传忠、孝、礼、义、仁,取材较为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取材民间传说的唱本有:《西厢记》《蟒蛇记》《张四姐大闹东京》《双上坟》《五美图》《八仙图》《孟姜女哭长城》等。取材历史故事的唱本有:《金铃记》《彩楼记》《白鹤传》《洛阳斩单》等。取材古典小说的唱本有《关云长单刀赴会》《吕布戏貂蝉》《刘备过江招亲》《华容道》《关羽》《武松》等。取材戏曲脚本移植改编的唱本有:《水打兰桥》《大孝记》《西厢记》《柳荫记》《宝莲灯》《白蛇传》等。
屯堡唱书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者手持唱本,不用任何乐器伴奏说唱。唱腔音乐以原生态民间小调为框架,曲调与方言出现倒字失意时,可随即变化曲调正字达意。唱腔音乐结构皆是四句一反复,俗称“四句反头唱法”。原汁原味的屯堡唱书,主要散布于旧州古镇、詹家屯、九溪村、吉昌屯、雷屯、郭家屯、张家屯、周官屯等众多屯堡村寨。
言旨话:含而不吐说雅俗
屯堡人说话爱用成语,通常说前三字,留下一字不说,省字的本义或谐音之义就是指代的意思,被称为“言旨话”。作为语言民俗现象,“言旨话”现有词条五六百条之多,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景观(声景),有韵味,更有方言特性。
“言旨话”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说?简而言之,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独表达,如,将“喝水”说成是喝“青山绿(水)”,“喝酒”叫做喝“天长地(久—酒)”,买肉称为去买“细皮嫩(肉)”,其它的如万寿无(疆—姜),猛打猛(冲—葱),毛焦火(辣),神机妙(算—蒜),哑口无(言—盐)等。另一类是连串表达,将多个“言旨话”串联在一起表达某一行为或事件,如,去某人家吃饭回来说:我去某家吃“劳动模(范—饭)”,他家“团结友(爱)”的“路上行(人)”太贤惠,七盘八碗,有“霸王别(姬—鸡)”,有“九九归(一—鱼)”,吃得有点儿“十三太(保—饱)”,多喝了几杯“天长地(久—酒)”,搞得脑壳“地老天(昏)”。
“言旨话”,算得是中国最早歇后语在屯堡的活态传承,语言学界将这种歇后一字的语言形式叫做“藏词式歇后语”,歇后一个词或一句话的,则称为“说明式歇后语”。《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将歇后语分为“原始意义的歇后语”和“扩大意义的歇后语”。按这一分类,“言旨话”又属于“原始意义的歇后语”,今天普遍流行的是“扩大意义的歇后语”,比如:屠夫拉二胡——游(油)手好闲(弦);口袋里揣收音机——兜(逗)起闹等。
屯堡人多来自江淮,其祖源地深受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影响,这就不难理解“藏词式歇后语”在屯堡落地生根。“藏词式歇后语”起源于魏晋时期,屯堡人在黔中地区有六百多年,可推测“言旨话”是其先辈自祖源地带来的,是屯堡人的历史记忆,是独特声景。全国各地有类似语言现象——浙江杭州周边少数村落,云南曲硐回民(属明代屯军后裔),以及成都等地的方言,要么历史尚有而今不存,要么当下尚有传人不多。但“言旨话”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族群性特征,传承这种语言现象的民众和村寨较多,背后有底蕴深厚的屯堡文化作为坚实支撑,这种情况在全国极其少见。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