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传承红色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行稻油轮作,用活用好土地资源,促民增产增收;加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助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功能
夏日,走进格凸河镇和谐社区幸福菜园看到,嫩绿的辣椒苗、茄苗、扁豆苗、番茄苗上挂满着果实,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和谐社区工人在补种绿化苗木
“自从有了蔬菜园后,我们自己动手种菜,减少了买菜带来的家庭开销,时不时去菜园干点活,既开心又健身。”和谐社区居民王珍妹如是说。
去年,和谐社区利用仅有的土地资源,建成了每户约27.5平方米,共5000平方米的幸福菜园,解决了社区172户居民的“菜篮子”问题。
为管好幸福菜园,和谐社区每户每年收取10元管理费,对幸福菜园进行积分制管理。结合每块菜地的种植管护、蔬菜长势等情况进行每月一次评分,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积分奖励,用好菜地、管好菜地有机会获得大米、菜油、洗衣粉等积分奖励品。
今年,和谐社区成立了居民业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协调居民事务、环境卫生整治,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效率和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创建“六心”社区。近日,记者在和谐社区看到,不少工人正在补植绿化苗木、改造社区服务功能室等。
“今年,和谐社区在现有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之家的基础上,增加了少年讲师团、居家养老服务站、羊场红色文化公园服务驿站、苗族服饰手工纺织车间等功能服务室,补齐基础短板,提升服务功能,创建省级‘六心’社区。”格凸河镇党委书记叶博文说,同时,把公共文化服务、社区管理、防返贫监测、就业培训、社区治理等融入数字平台,创建数字社区,实行数字化管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传承红色文化
文旅融合发展
近日,记者在格凸河镇羊场红色文化公园看到,该镇旅发办负责人吴丽濛正带着几名小学生开展“小小解说员”培训活动。
“小小解说员”培训活动
活动通过体验式培训和实践比赛方式,让同学们了解红色历史,锻炼口语能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小小解说员”,传好红色“接力棒”。
近年来,格凸河镇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的“三进”活动,让红色故事在社区、乡村传播,营造红色家风在家庭传承的良好氛围。
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羊场红色文化公园,位于该镇和谐社区和羊场村,经常有各级党组织来到这里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近年来,和谐社区和羊场村将党组织建设与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党员群众群策群力、发展共建、成果共享,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红色羊场,使之成为集史料展览、党史教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红色教育阵地。
为传承红色文化,羊场村成立了红色文化宣传队,通过自编自演的舞蹈、小品、快板等红色文化节目,平时走村串户表演,节假日在公园、广场表演,通过表演红色文化节目,引导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目前,该村红色文化宣传队由中、老年两支表演队组成,队员大多为40至60岁的妇女。
“格凸河镇依托格凸河景区的资源优势,大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努力打造红色文化公园、攀岩小镇等景点,因地制宜开拓格丼、银山、二关等农旅线路,结合各村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带动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酒店等50余家,餐饮个体工商户100余家,有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叶博文如是说。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近日,记者在格凸河镇各村看到,农田里处处是村民插秧的忙碌景象,随着一株株秧苗插入田中,田里布满了新绿。
村民正在田间插秧
“今年,猫场村1100亩坝区农田全部种植‘野香优’优质水稻品种。种子由村里统一提供,农户自己培育秧苗移栽。”猫场村村支书韦国万说。
据格凸河镇镇长李燕介绍,今年,格凸河镇种植水稻1.1万亩,玉米1.6万亩。其中,利用猫场坝区1400亩土地资源,推行“稻油轮作”“稻田养鱼”模式,夏季种水稻,冬季种油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粮油、渔业双增收,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同时,今年该镇在二关、沙戈、坝寨、落科等条件较好的村寨,持续推行“水稻+油菜”“水稻+蔬菜”轮作方式,有效补齐“种植空窗”,巧让“冬闲田”变为“四季田”,实现农田轮作与粮蔬供给的良好互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随后,记者在羊场村一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里看到,种植大户柳池忠正在除草、施肥管护大豆玉米。他告诉记者,大豆是低矮农作物,玉米是高杆农作物,政府部门推行的复合种植技术真不错,可以充分发挥大豆、玉米两种农作物的优势,满足两种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总产量。去年种植的100亩大豆、玉米,增值20%,今年仍采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种植了50多亩大豆玉米,目前长势较好。
“水资源较好的村寨推行稻油轮作、稻菜轮作的同时,在水资源欠缺的银山、旁如等坡耕地丰富的村寨,推行‘玉米+油菜’轮作方式,夏季种植大豆玉米,冬季种植油菜,实现粮食增产,农户增收。”李燕说,在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格凸河镇成立镇村两级干部为成员的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责任压实到人,狠抓粮食生产,今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1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6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00亩。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
夏日,走进格凸河镇沙戈村廖家寨组,村庄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坛里盛开着艳丽的花朵,在村民利用村里废弃的砖瓦砌成的景观墙、竹木编制的围栏、手绘文化墙的装扮下,村庄显得格外美丽。
干净整洁的村庄
“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对寨中的排水沟进行硬化,排水畅通了,积污现象没有了;种植了绿化苗木,建成一个个‘微花园’‘微菜园’‘微景观’,村庄环境变好了。”沙戈村廖家寨组村民韦金芝如是说。
村庄新种植的绿化苗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去年,格凸河镇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完成旱改厕30户,新修排污管网2000多米。“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为我家新建了一个厕所,还安装了冲洗设备,现在如厕方便了。”落科村落科组村民廖应和说。近年来,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家家户户改水改厕打扫卫生,环境卫生变好了,居民生活舒爽多了。
“格凸河镇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组织镇村干部对辖区内旱厕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有序拆除旱厕,新建水冲厕,加大力度推进旱改厕工作,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叶博文说,今年,格凸河镇新建66个户厕,维修公厕17座。接下来,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