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故事天天读】安顺红·数年轮(三)

2024-10-16 00:30:58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安顺红·数年轮(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11年

  学党史、知党情,颂红谣、念党恩;

  安顺红、口口诵,赤子心、代代传。


  1979年:

  三中全会拂春风,改革号角响黔中;

  经济建设重中重,四化干部担先锋。

  1.“四化干部”:1979年1月中共贵州省委召开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后,安顺地区分别召开一系列会议进行学习贯彻,全区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年12月地委召开地直机关组织工作座谈会,紧紧围绕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着重研究经济建设大背景下党的建设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谈论组织工作如何适应和保证把经济工作尤其是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等问题。


  1980—1984年:

  包干到户出经验,十增三降成效显;

  绘就农村新图景,顶云模式广推行。

  解放思想卸缰绳,乡镇企业如春笋;

  实事求是出良策,集体经济驭快车。

  成立瀑布管理处,白水如棉迎宾客;

  穿洞遗址入文保,文明之灯亚洲曜。

  2.“十增三降”:1981年省委办公厅《情况反映》第41期刊载《关岭县实施包干到户后出现“十增三降”》,报道了关岭顶云公社实行定产到组的情况。“十增”是:粮食产量增加8.46%,油菜籽产量增加48.55%,生猪增加16.46%,大牲畜增加7.6%,农业总收入增加10.66%,人均收入增加10.42%,人均口粮增加8.4%,农村社员储蓄和国家农贷回收率增加分别为1.42倍和28.26%,起盖新房增加1.03倍,购买“几大件”增加;“三降”是:回销粮下降69.98%,救济款下降13.32万元,化肥、种子贷款下降。

  3.“出良策”:1984年为促进全区乡镇企业突破性发展,地委、行署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乡镇企业放宽政策,解开“重官办、轻民办”的绳索,打破“保全民、限集体、卡个体”的条条框框,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

  4.“瀑布管理处”:1980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5.“穿洞遗址”:位于普定县县城西南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彰显了黔中地域的史前文化,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穿洞人属晚期智人,穿洞遗址出土的骨器,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器物之精、技术之高、工艺的进步,超过了以往我国的任何一个古遗址。因该遗址为亚洲古人类文化考古提供了重要价值,故素有“亚洲文明之灯”之美誉。1982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穿洞古文化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

  立项首条高速路,贵阳直通黄果树;

  逢山开路水架桥,从此黔道通四海。

  对外开放内搞活,成立安顺电视台;

  家事国事天下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1986年:

  打好七五第一仗,全省目光聚黔中;

  上级首长亲视察,鼓励探索立新功。

  6.1986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率党中央、国务院各部组成的中央机关赴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考察组,在安顺地区视察工作,并听取汇报。


  1987——1989年:

  深化改革再向前,共生繁荣作试点;

  建立首个开发区,多种经济携手行。

  沐浴改革风气先,一子落下全盘活;

  产业多样资金活,富起来的好生活。

  7.“共生繁荣”:1987年7月至1988年3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3次到安顺,深入街道、企业和农村调研,与广大干部群众座谈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理念,要求安顺大胆进行在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探索。1988年4月,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在安顺建立“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1992年,省委在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批准成立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0——1996年:

  民族自治镇关紫,石榴籽结团结果;

  大兴基建水路电,砥砺深耕黔工业。

  贵黄安电夺状元,星火轴承摘榜眼;

  民族服饰安顺酒,云雀轿车路上走。

  农业治理抓关键,重点改造低产田;

  科技两基大攻坚,股份合作新实践。

  青岛结对帮安顺,东西协作反贫困;

  二十五载携手行,结下山海深厚情。

  支柱产业初成形,重大项目稳推进;

  体制改革添动力,中央首长作肯定。

  8.“民族自治”:1990年1月经省人大批准,镇宁、关岭、紫云三个自治县开始实施民族自治条例。

  9.“水电”:“水”,指安顺市梭筛水库供水工程,是中国和德国两国政府财政经济合作领域中的第一个城市公用项目,于1993年2月立项筹建;“路”,指贵州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于1991年5月开通;“电”,指安顺电厂,1992年该项目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6年一期工程在普定动工开建,该电厂是当时全国在建的最大的无烟煤火电厂,亦是贵州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发电厂。

  10.“星火轴承”:1990年11月4日,安顺虹山轴承厂HS轴承和市蜡染厂“星火”产品在全国第二届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上双获银奖。

  11.“农业治理”:1994年1月14日,贵州省接受国际援助的第一个大型农业治理工程——3146项目总结大会在安顺召开。3146项目水利工程历时5年,于1993年5月31日完成并通过国内验收,总投资包括联合国无偿援助及省、地自筹资金共10155.24万元人民币,分布于普定、镇宁、紫云、关岭、安顺5县(市)的15个乡102个行政村,以改造低产田为主,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12.“股份合作”:1993年11月,安顺地区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普定县马官水泥厂诞生。地委提出,把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突破口,助力安顺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思路。

  13.“东西协作”: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东部9个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西部10个省(区),青岛和安顺结成对子,开展东西扶贫协作。

  14.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分别于1991年12月、1996年10月两度到安顺视察工作,并亲笔为安顺市民族工艺服装厂、安酒集团签名留念。


  1997——1999年:

  帮村扶贫直达村,二千干部下基层;

  三讲教育强党建,奋进争先立潮头。

  农村一线党旗飘,开动脑筋建家乡;

  湾塘奏响交响乐,板贵良方治石漠。

  15.“帮村扶贫”:1997年2月,安顺地委召开地直部门帮村扶贫动员大会,决定从1997年起,在全区实行部门帮村扶贫责任制,每年从地、县(市)、乡(镇)机关抽调2000名干部进驻675个贫困村进行帮扶,开启了安顺干部驻村帮扶脱贫的历程。


  2000年:

  千禧年来迎喜事,撤地设市强建制;

  选举产生新班子,富民兴安迈步子。

  锤炼党性大教育,砥身砺行铸品质;

  保持党员先进性,抢抓西部大机遇。

  16.“撤地设市”: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贵州省撤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

  17.“大教育”:5月25日,地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开创富民兴安事业新局面。


  2001——2007年:

  若飞故居建基地,红色血脉永赓续;

  远程教育进农村,学用转化赋新能。

  制定城市两规划,经济生态两手抓;

  坝陵河桥通天堑,安顺机场辟天路。

  安顺学院专升本,扎根黔中办大学;

  安顺地戏布依鼓,入选国家非遗录。

  壮美龙宫大瀑布,喜提五A金招牌;

  山鹰鸣空出高原,戍卫非洲大草原。

  18.“两规划”:2002年4月,安顺市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3月,编制完成《安顺市虹山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山鹰”:代号FTC-2000,为贵航集团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级教练机,2003年12月13日首飞成功,因优异品质,成功出口到非洲等多国。


  2008——2011年:

  两场天灾破坏深,抗灾救灾党坐阵;

  一方有难八方援,社会主义展优越。

  科学发展出新绩,落户民航大基地;

  城乡统筹齐发展,全面小康竞争流。

  20.“两场天灾”: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安顺遭遇重大雪凝灾害;2010年6月28日14时许,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大寨村因连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该村2个村民组37户99人被淹没。

  21.“民航大基地”:2008年,安顺市被确定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22.“全面小康”:2011年11月27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安顺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确定了未来五年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图片


来源:安顺日报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吴丹 三审 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