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新曙光,老区人民齐歌唱……”
12月5日上午,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古城翘街红军广场,黎平县老年大学红歌班的20余名老师正用激昂的歌声倾心向红军长征90周年、黎平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献礼。
当天,尽管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雨,但大家热情不减。老师们坚持一丝不苟地冒雨演出,用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黎平儿女爱党、爱国、爱家的炙热情怀,为冒雨观看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激情、令人振奋的红色文化盛宴。
现场,歌声嘹亮、久久回荡,不少观众闻声而来、冒雨观赏。翘街居民张大婶激动地说,“听他们唱,看他们演,就想起了过去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日子,那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一首红歌,诉百姓心声;一段剧目,传家国情怀。
在《过雪山草地》剧目中,红歌班的老师们经过精心编排,用深情的歌声、精湛的演绎,为大家献上了一幕幕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烽烟,重温红军长征的奋斗历程和峥嵘岁月。
作为遵义会议的前奏,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翘街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后的第一次战略转兵。
而今,90年后的今天,那些过往的红色记忆,依然在黎平光芒闪耀,为这座“曙光之城”留下了光辉而永恒的一页。
坐落于古城翘街的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毛泽东住址、两湖会馆等红色遗址和景点,历来是游客打卡翘街的必选之地。
作为红军入黔 “第一城”,黎平因国家和地方政策红利,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县红色旅游风生水起,黎平会议会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当地群众也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奏响奋进之歌,过上了富足好日子。
“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风风雨雨、白雪茫茫,都挺过来了,我们这点雨算什么?”表演过后,黎平县老年大学红歌班班长陆静告诉记者,作为革命老区,黎平承载着无数英雄先烈的奋斗征程,这里的红色文化犹如璀璨瑰宝,“所以每次演出,都是对红色文化的深情致敬和传承;而红歌班的兄弟姐妹也都是热爱红色文化的志愿者,大家聚集一块,就是想让理想信念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相传。”
大雪已至,红歌暖冬。此次演出,不仅充分展现了黎平县老年大学的教学成果,还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担当,更是他们忠诚于党、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的生动表达。
“很有意义,每次演出都心潮澎湃,也都发自内心。”红歌班学员王四红说,“活在当下的盛世,非常幸福,也倍感自豪;所以,就更要珍惜、懂得感恩,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祖国贡献一己之力。”
据黎平县老年大学副校长林仕秀介绍,为打造“黎平曙光·赓续红色文化”党建品牌,2009年5月,黎平县通过成立红色文化协会,组建红歌班、红色娘子军队、文艺队等8支队伍200余人,红色协会2018年纳入黎平县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后,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全力以赴将全县红色文化发扬光大。目前,已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进校园32场次,义宣服务“七进”活动60余场,受教观众达15万余人次。
“演出不仅一次成果展现,更弘扬了爱国精神、传递了正能量。”林仕秀表示,下一步,黎平县老年大学将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的形式,不断引领大家坚定信念、信仰和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参与到传承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中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