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河水潺潺流淌,两岸青山绵绵不断。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位于关岭自治县断桥镇的木城村始终拥有自然雅致的宜人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低海拔、长日照的自然条件,让木城村在盛夏格外“热情”,在冬日异常“温暖”。从牌坊下穿过,沿着村道前行,河流、青山、农田、村舍组成一幅幅山水农家图,每一眼皆可入画。行至该村文化广场,两棵树龄数百年的古榕树屹立其中,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仿佛是村子的守护者,又像岁月的见证人,看着一代代“木城人”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木城河 “木城村下辖木城、新坡、坡犇、板怀、简桃、巴地等12个村民组,其中98%以上的村民均为布依族,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木城村党支部副书记马龙友是土生土长的“木城人”,他告诉记者,该村以马、罗两大姓氏为主,而最早迁徙到木城村定居的则是马姓先辈。 马田开是马龙友的伯父,现年83岁,是如今当地马姓一族辈分最高、最了解村史的人之一。马龙友正是从其伯父处详细了解到村子的历史和家族的起源。
木城村牌坊
“我们马姓先祖是在明朝调北填南时期从江西迁徙到贵州的,来到现在的木城村,看中这儿依山傍水,树木繁茂,特别是有两棵巨大的古榕树,便自此扎下根来,由于当时还未建村,只是用布依族语言‘蹬嘎’作为地名称呼。到民国时期,已发展成有数十户人家的寨子,当时,有外来土匪袭扰周边村寨,祖辈们为了抵御土匪,便砍树做成护栏把寨子围了起来。因从远处看好似一座木头小城,久而久之,周边村寨的人就称之为‘木城’,也把村前的河流叫作‘木城河’。”马龙友说道。 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临河而建的木城村依托水路之便,建有小型码头,历来是前往关岭八德、扒子和镇宁打帮的必经之地,行商、马帮由水路经商总会到木城村休憩歇脚,久而久之便与当地人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和信任,不仅相互交易,还出资给木城村组建了一支民团,起到保护村庄与往来商客的作用。
作为传统的布依族村寨,木城村的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着布依族的传统习俗与技艺。在农历“三月三”,该村要用可食用的植物染糯米,做成三色糯米饭,用来祭拜先辈;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要包粽子,并集资购猪,在古榕树下宰杀分割,每家每户均分猪肉和内脏,各自再返回家中烹饪,祭祖后食用。此外,布依族唢呐、箫、长号等乐器和民歌在木城村也均有传承,到了重大节日还要请铜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木城村发展迅速,变化巨大。2013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木城村打造集山、水、古榕、峡谷、田园风光、布依风情等元素于一体的贵州木城丽水景区,进一步加速了木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2020年,该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木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长久以来,木城村都把恪守文明乡风、遵守村规民约、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村子发展的根本和乡村振兴的内核,制定了《木城村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先后成立了木城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禁毒禁赌协会和红白事理事会,并将移风易俗、宜居乡村、孝老爱亲等内容融入到村规民约中,让干部依规而行,让村民照约而守,互督互促互进,共建共享共荣。
2023年,该村在关岭自治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以发扬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为目的,将原先的民族陈列馆进行升级改造,继续保留布依族传统服饰、乐器和生产生活用具,让陈列馆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部分。同时,还新增了服务站、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休息区、微型消防站等更多更好更全的功能和属性,成为该县村级文明实践的示范点,不断丰富着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木城村精品水果基地
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木城村还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种植了800余亩早熟蔬菜,200余亩果冻橙和上千亩大五星枇杷,木城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正劲。
马龙友说:“我们将把‘富脑袋’与‘富口袋’两手抓,持续擦亮‘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硬功、出新招,不断激活村子的发展潜力,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传承和发扬好布依族文化,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