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秦支书来了以后,充满活力,带领我们村大力发展蓝靛产业,现在村里的蓝靛经过深加工,卖到广东,每斤的价值翻了4倍,让我们的钱包更鼓了。”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小湾村村民姚青对村里的年轻支书赞不绝口。
2021年,90后青年秦江山退伍归来,担任小湾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在安顺,从田间地头到村舍街巷,从产业发展到文化传承,像秦江山一样的大批青年正以青春的智慧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时代精神,为安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建引领
青年支书凝心聚力谱新篇
三月的打帮河畔,春意正浓。在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的后山上,上万亩李花争艳绽放,印证着村里蜂糖李产业的兴盛。
致富村山清水秀
致富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越。自2018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90后姑娘卢丹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青春奋斗的梦想。
“刚上任时,正是决战脱贫攻坚关头,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思来想去,我认为必须先建立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队伍。”全国人大代表、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丹说,上任后,她便将着力点放在增强基层党支部凝聚力方面。
说干就干,为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卢丹创新推出一套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通过“定岗定责”狠抓班子建设,推行村支两委干部、党员同志“红黑榜”积分考核管理制度,提升党员履职能力。
卢丹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支部强,产业兴。如今,在卢丹的带领下,致富村果蔬产业不断壮大发展,种植面积达6900余亩,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脱贫攻坚前的2000余元跃升至2万余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增收38万元。
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堡垒,让乡村振兴“跑得更远”。全市广大青年党员扎根乡村一线,发挥先锋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持续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斌同样是一名90后村干部,今年是他在基层深耕的第14个年头。
李正斌正在给牛喂食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李正斌发挥青年人创新能力,与驻村工作队探索构建“村‘两委’-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建立预约办理、限时办结、督查督办等“快办”机制,将村民小组的优秀党员推荐为“片长”,牵头落实宜居乡村建设、综治维稳、动态监测等重点任务。
过去的一年,同合村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彰显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推选村民小组的优秀党员作为‘片长’,能更紧密地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通过他们能把党的政策、村里的规划传达下去,同时,他们在处理邻里纠纷、推动宜居建设等方面也更有威信。”李正斌说。
在党旗的引领下,安顺有越来越多像卢丹、李正斌一样的青年党支部书记扎根乡村振兴一线,以创新机制筑牢基层堡垒,用实干担当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党组织的“红色引擎”成为乡村振兴最强劲的驱动力,在黔中大地绘就了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产业兴旺
“新农人”闯出新天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群众要过上好日子,产业兴旺是基础。为此,安顺众多青年人变身新时代“新农人”,把奋斗的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发展上。
黔坝米业水稻种植基地
“土地是有灵性的,你怎么待它,它就怎么回报你。”90后青年肖家清是平坝黔坝米业负责人,在田边,他看着水中游动的鱼苗和鸭子感慨道。
2009年,肖家清在平坝区白云镇肖家村以100亩试验田起步,如今已发展成1600亩水稻产业基地。为破解传统种植低收益的困局,他发挥青年人创新能力,探索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物共生”模式,在稻田中构建生态循环系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使每亩农田综合收益增加1万余元。
肖家清手捧刚加工出的大米
“我们通过打造绿色有机大米提高其附加值,目前‘三物共生’模式种植出来的大米价格可达9元一斤。”
肖家清指着加工车间的生产线介绍,他还建立了“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向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以保底价收购稻谷助农增收。目前,肖家清的大米加工厂已带动周边2万余亩稻谷收购。
在西秀区刘官乡刘官社区,任飞翔是一位勇于创新实践的“00后”新农人,以冬瓜种植为突破口,助推刘官社区的蔬菜产业走向了规模化、产业化。
任飞翔查看冬瓜长势
“以前村民种传统农作物,每亩收入仅2000多元,现在种冬瓜能赚2万多元!”任飞翔在冬瓜地里算起经济账。2021年,他带着冬瓜种植技术返乡,流转十几亩土地试种。如今,种植面积已扩至200亩,产品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广东、浙江等地。“我们还发展了‘冬瓜+大葱’‘冬瓜+萝卜’等轮作模式,一年两季,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翻番。”
刘官社区蔬菜种植基地
在普定县陈堡村的羊肚菌基地,700余个种植大棚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青年人刘东东通过流转25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羊肚菌。他不仅自己种,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小菌菇也能做成大产业!”如今,他的基地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亮点。
当青春智慧邂逅乡土热忱,安顺青年“新农人”用创新赋能传统农业,以生态理念重构产业链条,在青山绿水间开辟出“一田多收”“四季生金”的致富新路,为乡村振兴写下“点绿成金”的鲜活注脚。
基层善治
青年干部多元共治焕新貌
“这条路修得好!三轮车能直接开到地里。”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新寨村村民吴英鹏指着新修的机耕道感慨道。
卢宏云是一名90后“兵支书”。去年秋季,他在深入田间了解村民生产情况时,发现村民通往庄稼地的道路是土路,肥料、农产品只能通过人工运输,于是,立即组织干部群众修建起宽3米、长2.8公里的机耕道,惠及周边农田300余亩。
修了机耕道,再修排水沟。之前,村里的排水沟因设计缺陷导致排水不畅,去年汛期,2户村民的农田遭雨水倒灌,淹没了庄稼。面对灾情,卢宏云紧急协调应急资金1.3万元,为村民修复排水沟。
民生事,无小事。“群众的事不能等,等久了就凉了心。”卢宏云在村里建立“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机制,村民通过微信群“点单”,村两委及时“接单”解决,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小湾村党支部书记秦江山不仅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还在村里创新推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
小湾村新安装的路灯
去年,村里规划为村民安装208盏路灯,秦江山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力量,由村民决定安装的位置及距离。2022年以来,在他的推动下,村民通过自治完成了8项乡村建设事项,不断为小湾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为提升农村治理效能,秦江山采取民主评议和“反向观摩”机制,以户为单位在全村开展有奖文明评议,将垃圾处理、庭院美化等纳入评分体系,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高涨。“现在大家争着当‘治理明星’,村里的矛盾纠纷减少了许多。”秦江山翻开台账,民主评议记录、群众建议清单密密麻麻。
小湾村文明评议现场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齐心干”,安顺青年干部以共治共享理念解锁乡村治理密码,用“民生微实事”架起党群连心桥,在田间地头的点滴改变中铺就乡村善治之路,让新时代的乡村既有发展热度,更显治理温度。
近年来,我市聚焦乡村人才振兴,激励各类青年人才重新返回乡村田野大显身手。2024年,我市推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到岗75人;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创业行动1121人,服务2.4万人次。持续选派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218项,解决具体技术问题791个,开展技术咨询956人次,培养技术能手或致富带头人336名,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厚实有力、活力迸发的乡村人才矩阵。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