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双河村,通过一棵棵石榴树,让群众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
春耕时节的双河村
双河村的石榴产业,是2019年村合作社带头种植起来的。60多岁的石家贵是第一批跟着“吃螃蟹”的村民,今年石榴树进入盛果期,加上他套种的红薯和花生,一亩地预计产值两万元。
“当时村里面组织我们60多个人去云南考察,亲眼看到那边万亩连片、供不应求,问了他们怎么种,我们都是老把式,一听这技术也不难啊,就有这个信心了。”石家贵回忆道,“当时带动了好几个人跟我一起干,得用我们的好日子来感谢总书记的关心和关爱。”
石家贵在给石榴树剪枝
要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双河村依托当地光照条件、山地地形,因地制宜选择了软籽石榴、黄金梨、雪桃等特色水果来发展,目前建成种植基地3000亩,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
双河村村支书刘伟告诉记者,果树的品种选择第一要适合村里的土壤气候,第二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要么早熟,要么晚熟,要错过高峰供应的季节,并且组合发展,一年四季都能采摘。
通过产业发展,双河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170多万元。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更有能力了。”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长江说,“集体经济壮大以后,村里就可以及时修补残缺路面,更好地治理生活污水以及垃圾,为老百姓办更多实事。我们一定按照总书记嘱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倍努力,把乡村振兴搞好。”
随着产业一同成长的,还有村里的“土专家”。
村党支部探索“能人带动、能人带富、能人入党”机制,将有技术、有手艺的村民纳入台账管理,通过持续培训,建成一支150多人的技能人才队伍。他们很多人原来都是搞建筑工程的一把好手,跟着村里转型,不少人学成了果树专家,刘怀敬就是其中一员。
刘怀敬介绍,县里有农技专家下来指导,也有各种渠道能出去学习,前年村里送包括他在内的一帮年轻人去山东学习果树盆栽,发现这种庭院经济比果树更“找钱”,成本门槛也比较低,就试着带大家开始种。
“土专家”带头,目前双河村有100多户人家利用自家院坝培育水果盆栽,美了庭院,鼓了荷包,户均增收达到8万元。
“如果供应量起来了,我们出去谈订单更有优势,现在懂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保有水果盆景大概在10万株,我们也在不停地培育新品种,这个产业肯定越来越好。”刘怀敬说。
产业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和发展的希望。目前村里的石榴酒加工厂已经建成,如果今年石榴收成好,10月份加工线就能投产了。
“从果树到水果盆栽,村里的‘甜蜜’产业产值翻了一番,现在有一千多万了,如果把深加工搞起来我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更强了。”村支书刘伟说,“一定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主动担当作为,把大家的日子带得红红火火。”
来源:动静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