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部队”。在西秀区岩腊乡三股水村村委斜对面的红色文化广场,一条写在山石上的标语经历数十载光阴,至今依旧醒目。
“这块‘红军岩’是红军途经岩腊时留下的长征印记,更是彰显红军一心为民伟大情怀的历史见证。”现年51岁的甘明德是三股水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红军故事的第三代讲述者。
岩腊乡的“红军岩”
1935年4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一部,由广顺县(今长顺县广顺镇)洞上进入安顺县境(今西秀区)。傍晚,红三军团一支先遣分队赶到小底西(今三股水村小底西组)宿营,然而在抵达之后却发现寨子几乎空空荡荡。
“当时由于反动势力的反面宣传,村民不知真相,只知道有军队来到寨子,就纷纷躲到后山树林里。但红军在小底西驻扎期间,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但凡取用村民家中的蔬菜米粮,都会放下大小洋(银元)或铜钱作为补偿。”甘明德说。
当天晚上,大部分红军战士住在村里的玉皇庙,有的分散居住在村民家中,也有在寨子对面崖壁下露宿的。第二日清晨,有村民发现寨子对面的岩壁上写着一条醒目标语,走近一看,是用白石灰写着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部队”。这条标语内容迅速在村中传开,加上耳闻目睹红军进村以来的一言一行,几乎所有村民都回了家。
甘明德讲述红军故事
“红军在小底西所写的标语、所走的小路,后来因房屋拆除重建、道路改道修建等原因,如今都已经不见,只有写在岩壁上的这条标语仍然清晰可见,为了纪念红军,我们本地人都叫它‘红军岩’。”甘明德告诉记者。
1984年,当时的安顺县人民政府便将“红军岩”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西秀区委、区人民政府将“红军岩”评选为西秀区爱国主义教育点;2021年,该村在“红军岩”周围建起了红色文化广场,如今已成为西秀区众多单位、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学习、主题党日学习的红色文化阵地。
来到岩腊乡,重走昔日红军走过的小底西,聆听当地人述说的红军故事,真切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厚植在这片山乡,成为一种精神财富、一种信念信仰,激励着一代代岩腊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作为曾经西秀区唯一的省级一类贫困乡,岩腊乡地处西秀、镇宁、紫云三地交界,山多田少,区域内无河流,基础条件相当薄弱。
现年82岁的李正荣是当地退休老教师,20多岁便在岩腊小学教书育人,从青丝到白发,培育桃李的同时,也见证了岩腊的山乡巨变。
“青年时去安顺开会,背上行囊爬坡上坎得走上一整天。”李正荣说,爬完一个坡,还有一座山,这一座座大山仿佛是一道道过不去的关、迈不完的坎,制约着岩腊的发展,更困住了这里的人民。
用他的话来说,彼时的岩腊乡,不但缺路,还缺水,往往一口水井、一个水塘供养着四五个村寨,挑上一担水,单程至少得走上半小时山路。
怎样才能过关?如何才能上坎?
从脱贫攻坚的攻坚克难,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岩腊乡以长征精神为引领,赓续红色血脉,谱写发展新篇。在交通上,先后修建了连接鸡场、新场、宁谷和镇宁革利的4条公路,都香高速也在当地设立了收费站,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实现全覆盖,路网四通八达;在饮水上,着力修建了芦坝水库,有效解决全乡集中连片饮水,并且针对季节性缺水这一情况,又从新场河水库接通供水管道至集镇,有效保障了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前段时间,儿子开车带我去安顺,一出门就是硬化路,走高速只要半个多小时。”提及如今的变化,老人笑着说,现在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子,用上自来水,原来的苦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有路,有水,才能有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岩腊乡赶集日已形成小型牛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牛市越来越大,现在平均每次赶集能达到200头以上的交易量,场地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
正在建设的大牲畜交易市场
“那边就是乡里正在建设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建好之后场地更大,大家买牛卖牛更规范。”在岩腊乡大牲畜交易市场项目建设点附近,当地群众杨贵显特别关心市场的建设进度,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来看看。
岩腊乡肉牛养殖场
2021年以来,岩腊乡结合辖区“山多林多草坡多,民族寨子喜养牛”的特点,因地制宜聚焦“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岩腊生态黄牛”产业品牌,推行“牛管家、牧场长、牛医生”服务机制,推广“28安心养”模式、黄牛产业金融扶持、肉牛养殖补助等惠农政策,不断壮大肉牛产业。目前该乡建有50头规模以上养殖场3个,10头规模以上牛舍33个,养殖户1157户,已有肉牛存栏量超5000头,种植各类牧草3000余亩,直接带动产值效益达2500余万元。
此外,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依托辖区青杠坡村1.97万株古茶树资源,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达680亩,重点打造“青杠坡古茶树”品牌,并在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的资金支持下建立了配套冻库,用于储存春茶,有效促进青杠坡村茶叶一二产深度融合,让来自大山深处的生态茶更好地飘香四方。
岩腊乡青杠坡村茶产业
“2024年,全村明前毛峰茶销售额约100万元,春茶采摘时每天最多可带动700余人务工,并辐射至周边村寨,共发放采茶工资60余万元,有效带动群众稳步增收。”青杠坡村驻村第一书记付开选说。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在岩腊山乡的巨变故事里,红色血脉始终是发展的基底,干群不断汲取着伟大长征精神的养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昂首阔步,披荆斩棘。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