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场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场地的保养维修;不远处的马房旁,枣红色的骏马毛色如绸、身姿矫健,在骑师的引导下开启一天的训练。6月,记者走进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国西部赛马城,全长1601米的环形专业赛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在为即将启幕的“2025年美丽乡村赛马联赛”作准备。
“村马”现场的马尾绣展演。
2024年7月27日,三都“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开赛,县内87个行政村参与角逐,每场比赛都吸引上万人现场观战。带着泥土气息的赛事意外爆火,全网流量超3亿次,被网友称为贵州“村马”。2024年,三都举办“村马”赛事33场次,接待游客540.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3亿元,被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评为“2024中国民族马文化运动十大影响力事件”之一。“村马”的爆火,让曾是“贵族运动”的马术,在贵州的山间地头跑出了不一样的“马上经济”加速度。
从端坡到赛道,一匹“黑马”的诞生
彩旗一挥,闸门打开,十几匹赛驹如离弦之箭般飞驰,骑手们的“速度与激情”引发全场欢呼。今年“五一”期间,贵州“村马”全国赛马邀请赛场场爆满。据统计,5月1日至3日,三都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1.4万人次,增幅34.68%;旅游总收入突破2.16亿元,增幅44.45%。
“端节”期间,三都水族群众在“端坡”举行乡村赛马。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同时也是“中国赛马之乡”,有着悠久的“马文化”历史。水族人民自古爱马、养马、赛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1988年,三都成立赛马协会,规定除端节赛马外,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赛马运动会,使得这一民间赛马活动得以持续开展。
“每逢水族端节,年轻人一定要在‘端坡’上登高赛马,庆祝丰收。传统的水族赛马没有平坦的赛场,马匹不用马鞍,村民们在山头田间观看比赛,野性十足。”三都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姚遥回忆道,过去赛马多为民间自发,规模小、影响力有限。2023年,三都决定将赛马推向市场化运营。
专业赛道上,无人机与骏马一同“狂飙”。
2023年8月,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公司成立,历经两年探索,以“国际标准+民族特色”重塑赛事体系,逐渐推动“村马”破圈成为“村字号”IP。
“2024年,我们对县内的养马情况进行摸排,发现水族人民对赛马的热情超过我们的想象。于是,我们把赛事领进了按国际标准打造的赛道上。”据公司负责人覃云峰介绍,2024年的比赛力求提供更高质量的现场直播和回放服务,同时增设更多观赛区,改善观赛环境,让赛马热走出“端坡”,展望世界。
座无虚席的“村马”现场。
从县域到全国,一场满载诚意的盛宴
在“村马”比赛现场,专业跑道、民族方阵巡游、非遗展示区“三轨并行”。奔驰的赛马和精彩的马术表演,与仅一“栏”之隔的水族文化展演同步进行。在2万名观众见证下,体育竞技与民族风情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第一次看到马术比赛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既新奇又震撼。”深圳游客袁浩林感叹,夜晚万户水寨的长桌宴更让他难忘,花香糯米饭、水乡白切鸡等特色美食摆了六行长桌。数据显示,“五一”期间,万户水寨的长桌宴订单额达14万余元。
贵州“村马”活动现场展示民族文化。
而在万户水寨的另一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桃花的马尾绣店成了热门打卡地。“每天来这里研学的团队很多,游客看完赛马就来店里打卡,有的人还会带着自己的设计稿定制专属作品。”韦桃花笑着说。如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已开发50余款水族“马文化”文创产品,2024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让传统技艺在马蹄声中踏出了新的发展之路。
在姚遥看来,“村马”赛事的火爆源于三都十足的“宠客”诚意。赛场外,免费开放的停车场、新开通的西部赛马城免费公交专线,为游客扫清出行障碍;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开展价格督查,保障游客权益。赛场内,村镇的老百姓穿着民族服饰,把自家最好吃的糯米饭、腊肉、水晶葡萄等土特产拿给游客免费品尝。2024年比赛期间,县内87个行政村共有1300余人共同参与到“村马”活动各环节,全民共建共享的热情,让“村马”成为凝聚民心的盛会。
“村马”现场人山人海,专业赛道上尘土飞扬。
“今年的‘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将面向全国发出邀请。只要以村为单位,派出3匹战马,就能踏上三都的赛马场。全新赛制、全民参与,这场赛事将比去年更宏大、更精彩。”谈及即将到来的赛事,姚遥难掩兴奋。
骑师在马背上翻腾,马术表演让观众惊叹。
小赛事撬动产业链,“马上”驮起新经济
在三都黄埔骑师学校,马术训练场上传来阵阵马蹄声。作为贵州省首个马产业定向培养专业,“休闲体育——马术方向”专业班备受青睐。“2024年我们总共培训了400多人,之后这些孩子通过培训选拔后,会真正走入赛场。”学校党委委员谢朝醒满怀期待地说。
三都的马产业版图不断扩张,从赛场延伸到文旅领域。13家特色民宿、259家酒店星罗棋布,其中新建的贵州村马酒店,120间“马景房”即将开门迎客,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赛马激情。“马研学”“马旅拍”“马术培训”等旅游产品更是火爆。
“村马”现场举行马尾绣手工特色技能大赛。
“今年以来,西部赛马城接待了研学团队3000余人,‘马旅拍’项目有2000多名游客参与体验。现在游客在三都的停留时间从过去的1天延长至2.5天。”覃云峰表示,未来,“村马”将打造“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的常态化体验。
三都中和镇水族骑手石绍张的马场内,十几匹赛马正嚼着草料。2019年,他返乡创办三都窍亮马业有限公司,如今靠着养马、赛马、售马,年收入超10万元。“‘村马’火了之后,许多外地骑师都把自己的马寄养在我的马厂里。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比打工强!”石绍张说。
骏马奔驰,热血澎湃。
这是三都“产业共富”路径的缩影。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群众养马,并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8万元。2025年全县马匹存栏量突破3100匹,贵州马核心种群达891匹,年末预计存栏量达5000匹、综合产值超亿元。
从养殖到赛事,从马术培训到马具销售,一条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马产业链正在形成。马背上不仅驮起了精彩赛事,还正在驮起一条马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