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湖蝶变记‖从“浊水困局”到“清波富民”的生态答卷

2025-07-14 20:53:16    来源:   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万峰湖,这颗镶嵌在黔、滇、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高原明珠,是珠江上游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每年,它肩负着“压咸补淡”的重任,通过远程调水,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74亿立方米清水,是保障下游地区饮水安全的“生命之源”。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过度网箱养殖、水上浮房肆意搭建以及污水直排等乱象丛生,湖区水质急剧恶化。通过历经数年“退渔还湖”的艰苦治理,万峰湖重焕生机,碧波荡漾。

图片

张霆 摄

时间回溯至2017年。万峰湖湖面被3.2万个养殖网箱密密匝匝地占据,水域几乎成了“水上牧场”;更有127家水上餐厅长期向湖中直排污水、倾倒垃圾,让曾经的“高原明珠”蒙上了沉重的生态阴影。

“那时候,湖里密密麻麻全是网箱,开着渔船在其间穿梭,困难重重。更糟糕的是,水质每况愈下,养出来的鱼根本卖不上好价钱。”兴义市南盘江镇坝艾村村民罗绍光对当年场景仍历历在目:“以前鱼品质好,1公斤能卖20多元,后来价格暴跌,10元1公斤都鲜有人问津,一年忙到头,不但赚不到钱,还常常亏本!”

同样,依赖湖水运输的商户也叫苦不迭。密集的网箱严重阻塞航道,运输效率锐减约40%,部分小型货运商户不堪成本重负,只能暂停运营。

面对困局,破局之战势在必行。2018年,黔西南州果断出击,打响万峰湖综合治理攻坚战,退渔还湖,转产上岸。这无疑是一场硬仗,既要拆除海量网箱,妥善安置渔民,又要协调三省(区)协同治理,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图片

图/吴明

为打破行政壁垒,凝聚治理合力,黔西南州主动联合云南曲靖、广西百色,开启三省(区)协同治理新模式。三方共同编制《万峰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清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旅游发展线、养殖禁限线;建立“每月联合执法、每季水质会商、每年成效评估”机制,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界限,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

在这样的协同机制下,2019年,三省(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拆除跨区域违规网箱1.2万平方米,整改交界地带17个排污口。

清网行动能顺利推进,离不开创新举措的支撑:公安部门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人工细致排查,为每位养殖户建立详尽的“一户一档”可视化档案,精准掌握网箱位置、面积及养殖规模;政府出台每平方米20元的拆除奖励政策,极大激发渔民积极性,超98%的渔民主动投身拆除工作;342名干部组建包保专班,深入一线,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产销对接员,助力渔民成功外销成鱼2500万公斤。

图片

图/黔西南日报图库

与此同时,源头治理工作同样不遗余力:环保部门牵头开展“清源行动”,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对多个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排查;创新“以奖促拆、以帮促转”模式,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发改部门主导的“清岸行动”,推进25°坡耕地退耕还林2.3万亩,建成环湖生态廊道50公里;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的“清违行动”,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7起。

2020年9月,通过检察机关与黔、桂、滇三省(区)行政机关的共同努力,共拆除非法养殖网箱53.93万平方米,水上非法浮房、钓鱼棚等设施899个,清理湖面8.1平方千米、垃圾22万吨,万峰湖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焕发出迷人魅力。

生态改善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沿岸百姓。

安龙县万峰湖镇的蜕变堪称范例。这个昔日因网箱密布的地方,如今已完成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富民”的华丽转身。沿着湖岸,崭新的环湖骑行道蜿蜒伸展,串联起青山碧水;规范化的垂钓基地里,垂钓爱好者尽享亲水乐趣;周边配套的生态餐厅、特色民宿生意兴旺。曾经围着网箱打转的村民,如今纷纷变身民宿经营者、生态导游、有机农产品销售员,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以前养鱼,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就赚个两万块钱。现在开游船,每月工资加年底分红,一年能有六万多,还不用担心水质变差影响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万峰湖景区开游船的陈师傅说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漾着满足的笑意。

如今的万峰湖,碧波映翠、鱼翔浅底、水鸟翩跹,沿岸百姓笑意盈盈,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高原湖畔徐徐铺展。这片重焕生机的水域,不仅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更以其“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吴丹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