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珠江水,共话山海情。2021年,广州市南沙区与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结成了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穗安携手开启新征程,共赴山海之约。
南沙紫云两地,聚焦发展需求,从人才培育、民生事业服务提升、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多形式开展帮扶协作,让“山海情”在共同发展中愈发浓厚,让协作帮扶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人才交流:双向互动激活力
自广州市南沙区与紫云自治县开展协作帮扶以来,双方以人才交流为核心,搭建互通桥梁,通过双向互动激活发展动能。
开展高效的党政交流,共同部署2025年协作任务。
2025年南沙向紫云选派挂职干部3人、专业技术人员17人(含教师7人、医生10人);紫云向南沙选派挂职干部9人、专业技术人员277人,交流进度达年度目标80%。
教育领域坚持“输血+造血”,2022年起建立“师带徒”“团队带团队”模式,结成34对全学科帮扶对子。通过“请进来送教、走出去培训”,每年选派教师赴广州等地跟岗,累计组织线上线下交流6000余人次,推动本地名师工作室建设。
帮扶医生“师带徒”
医疗领域深化“组团式”帮扶,2024年完成第三批5名骨干医生派驻,增派8人次柔性支援重点科室。通过带教18名本地医师、选派40人次赴广州进修、开展培训60余期,培训1800多人次,强化医院“造血”能力。
两地全方位人才协作,不仅注入发展动力,更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示范样本,携手共促未来。
教育帮扶:精准施策育新苗
广州市南沙区对紫云民族高级中学和紫云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组团式”帮扶,三年间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两所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民族地区教育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紫云民族高级中学,帮扶团队构建起“校长统筹、中层参与、骨干扎根”的联动格局,通过机构整合、制度修订、干部竞岗等革新举措,注入科学管理理念,学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荣获“安顺市教学教研先进集体”等荣誉。教学改革纵深推进,“五育融合·民族根魂”课程体系落地生根,“121教学结构”等模式让课堂焕发活力。
队伍建设与资源投入同步发力,34对“师带徒”结对、6000余人次培训,让骨干教师数量翻倍,课堂优良率达100%;1480余万元资金物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更点亮了学子梦想,学科竞赛斩获全国奖项,实现奥赛零突破。
紫云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同样书写精彩答卷。帮扶团队锚定“学生留恋、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目标,推动7个专业实现中高职贯通,每年助力数十名学生升入高职;对接产业需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融入“蓝天工匠”项目,与9家企业共建订单班,“校—政—企”模式让技能人才培养更接地气。“三三四”发展模式激活办学内生动力,2025年省技能大赛4项一等奖、毕业生升学率提升52.41%,见证了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从普高到职校,“组团式”帮扶以精准之力破解发展瓶颈,既夯实了民族地区教育根基,更以“输血+造血”并重的实践,为教育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医疗帮扶:共享资源护健康
“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携手发力,通过资源下沉、能力提升,持续筑牢县域健康防线,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输血+造血”双向发力,夯实医疗根基。2024年6月,第三批5名骨干医生接过帮扶接力棒,进驻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担任关键管理及科室职务;8名柔性帮扶队员针对性支援神经内科、骨科等重点科室。通过“师带徒”签约培养18名骨干医师,推动“团队带团队”模式落地;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40名骨干赴广州进修,60余期培训覆盖1800余人次,逐步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帮扶老师在授课
“质量+数量”齐头并进,突破技术瓶颈。远程会诊系统架起“空中桥梁”,47例远程会诊、31场远程培训让优质资源“隔空可达”。帮扶团队引入26项新技术,带领当地医师完成46项县域首例临床技术。37次义诊、3400余人次基层培训,更让医疗服务延伸至乡镇角落。
“业务+管理”深度融合,提升综合实力。在帮扶团队指导下,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相继建成,普外科成功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项科研课题获省卫生健康委基金支持。“消化疾病中心”“心肺康复中心”等专科建设加速推进,53项首例手术填补技术空白。同时,医保DIP支付改革培训、管理制度优化等举措,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健康紫云大讲堂”开展20余次科普直播,让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资金帮扶: 精准协作促振兴
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广州市南沙区与紫云自治县自2021年调整结对关系以来,始终以资金帮扶为纽带,以产业协作促“造血”,书写了携手共进的协作篇章。
数据见证成效。截至2024年底,紫云自治县累计获得协作资金2.417亿元,实施项目212个;东部地区采购助销农特产品7.6亿元,助力1.8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考任务。2024年,东西部协作资金5080万元投向11个产业及民生项目,结对帮扶资金1670万元支撑57个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活水”精准滴灌乡村振兴各领域。
紫云蜜之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加工生产车间
产业协作是增强紫云“造血”能力的核心。立足资源禀赋,两地共同打造“紫云生态鱼”“紫云生态鸡”两大特色产业集群。投资2750万元建成的两大标杆养殖场,年利润约300万元,带动2280人受益;计划新增投入1000万元,进一步壮大生态鱼产业规模。在生态鸡产业上,5775万元协作资金建成34个养殖大棚,创新“资金建棚确权到村+企业租赁+农户代养”模式,让村集体年获租金170万元,34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年收益达16万元。今年再投1830万元延伸产业链,推动紫云跃居全省第二大肉鸡养殖县。
从“输血”到“造血”,从项目落地到产业扎根,南沙与紫云的协作之路越走越宽。下一步,两地将持续聚焦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让协作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篇章。
乡村治理: 共建共享促和谐
广州市南沙区立足结对帮扶实际,以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乡村建设与治理双提升,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聚焦人居环境改善,“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见实效。针对帮扶村卫生厕所覆盖率低、设施简陋等问题,南沙区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厕所改造作为民生工程重中之重。2024年投入帮扶资金1500万元,在55个结对帮扶村新(改)建农村标准户厕3021个,推动19个村实现整村覆盖;2025年计划再投1000万元,新增改造户厕2000余个,完成22个村整村建设;剩余14个村力争于2026年全面收官,以“小厕所”撬动“大民生”,让乡村环境更宜居。
坝羊镇大宗茶叶加工生产车间一角
着眼长远发展,规划先行筑牢振兴根基。得知紫云自治县因技术、资金制约导致乡村规划滞后,南沙区迅速联动,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牵头,组织专业力量协助4个乡镇44个村完成国土空间与村庄规划编制。目前规划已落地见效,盘活用地6470亩,科学布局2个镇级绿色产业园、20个特色养殖基地,为产业振兴绘就清晰蓝图。
协作帮扶更重精准赋能。去年以来,南沙区各单位累计捐赠物资及资金达1425万元:明珠湾管理局支援白石岩乡猛德寨村活动场所建设物资,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助力宗地镇平寨村修建篮球场,万顷沙镇为民族小学捐赠桌椅650套,农业农村局协调发电机、生活用品等价值100万元物资,全方位补齐乡村发展短板。
从人才到产业,从教育到医疗,南沙与紫云以协作之笔,在山海之间勾勒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动画卷。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