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办红白喜事,开销很大。现在按照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规定来办,大家不攀比,减轻了负担。”平坝区夏云镇叶坪村村民王大娘说。
“人情债”曾是压在叶坪村许多村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在一次村两委开展的随机问卷调查中,108名受访村民中,62%的人最多一次随礼300元,有34.3%的人随礼超500元。不少村民表示,平均每月要随礼3次甚至更多,经济负担沉重。
为此,叶坪村村两委积极走访五老、村干部和村民群众,集思广益,共同为改变村风出谋划策,同时制定村规民约,从源头减少了大操大办的现象。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村党员干部带头签署移风易俗倡议书,引导广大村民转变观念、摒弃旧俗、树立新风,如今婚丧喜庆简办新办成为新风尚。”叶坪村党支部委员王正荣说。
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我市各地各部门聚焦滥办酒席、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如今酒席有点乱,各种名目来瞎办。升学搬家都要喊,吃酒就像去受难。一月工资全白干,口袋空空心发叹……”在西秀区蔡官镇,一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说唱版劝导词正通过广播循环播放。
除了新颖的说唱宣传,蔡官镇各村(社区)以多元的载体广泛传播文明新风,设立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宣传栏。同时,利用院坝会讨论、广播循环播放移风易俗音频,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
这样的新风场景正在我市各地广泛出现。普定县创新宣传形式,让节约理念入脑入心。通过制定系列倡议文件,借助广播、电视、新媒体及乡村标语等多元渠道广泛传播。同时,将政策要点巧妙融入花灯、小品等本地特色文艺形式,制作成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广泛推送,使节约理念变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黄果树旅游区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重点内容,通过构建“区级协调、乡镇统筹、村居落实”三级架构,推动社风民风持续改善。
“村里面给我们规划出固定的场地,谁家有事都在这块空地操办,并且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现在办红白事都很规范。”黄果树村村民林大爷说。目前,黄果树旅游区31个村(居)全面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并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
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利用“院坝协商”机制,组织政协委员、党员、群众代表等50余人围坐讨论,将滥办酒席的“面子负担”“礼金枷锁”等问题摆上台面,与群众达成“酒席规模、礼金标准、报备流程”共识,推动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群众管”的治理格局。
久久为功,化风成俗。随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一股股新风正气在黔中大地升腾而起,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