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那年,杨文琴便跟随母亲拿起了绣针。“妈妈和外婆都是做这个的,我在旁边看,慢慢就爱上了。”杨文琴回忆道。她从平绣、雕绣等技法学起,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她的手艺日渐精进,15岁时已能独立完成一套苗服,并以此获得了第一笔收入。 杨文琴正在制作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苗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杨文琴告诉记者,那些看似繁复的纹样,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苗族人民历史变迁的印记,记录着迁徙途中的风雨;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每当有顾客上门,她总会细心讲解纹样背后的传说。“得让穿的人知道,他们穿戴的是一个民族的故事。” 在坚守本真之余,杨文琴大胆创新,将传统服饰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她改良服装版式,使其更轻便实用,同时设计出更多符合当下审美的纹样图案。这样的创新既保留了苗族服饰的精神气质,又呼应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让古老技艺真正“活”在了当下。 杨文琴制作的苗族服饰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上她的作品。“我每天都会通过抖音发一些苗族服饰的宣传视频,不仅吸引了一波粉丝,还有不少顾客通过线上来订购嘞。”杨文琴表示,新的时代不仅产品要创新,宣传手段也要紧跟潮流。 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杨文琴依托自己创办的安顺市蒙多彩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村中留守妇女共同投身苗服制作。她常年开设培训班,手把手教姐妹们飞针走线:“既能让大家多门营生,又能把咱苗族的老手艺传下去,这是多好的事。”如今,已有26名学成的妇女成为杨文琴公司的固定成员,指尖流转的彩线不仅绣出了生活的新希望,更织就了文化传承的纽带。 杨文琴开设的培训班 “穿在身上,记在心上,这门手艺不能失传。”这是杨文琴常挂在嘴边的话,更落实在行动里。除了每年开班授课,她还走进各大校园,把苗绣纹样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也曾带着精心绣制的作品远赴省外参展,让更多人见识苗绣的魅力。 2025年8月中旬,黄果树旅游区2025年乡村振兴青年科技培训班在她的公司开班。令人惊喜的是,这次报名的五十余人中,不仅有五十岁的阿姨,更有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看到年轻人愿意学,我真的打心里高兴。” 她欣慰地说,种子一旦播下,就会有发芽的那一天。 杨文琴的坚守与创新,让苗族服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她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执着,用十指千花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绽放新声。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苗族服饰、学习服饰制作,让这门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含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