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刚散,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新民村的兴悦合作社养牛场内,养牛户王仕敏正忙着照料牛群。她的养牛场现存栏65头牛,其中有50头繁殖母牛,今年上半年已卖出20多头肉牛,收入20余万元,如今肉牛行情的回暖带来新希望,她正憧憬着几个月后,母牛产下小牛犊经过育肥后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王仕敏的养牛场是安顺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安顺市肉牛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出栏肉牛7.56万头,同比增长17.77%,肉牛出栏量全省第一。这一数据背后,是安顺市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扩大养殖模式、提升深加工能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养殖扩规模 政策添动力
每天早晨七点,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冬足村村民杨炜家习惯性地起床走进牛舍,为牛加一遍秸秆饲料。
杨炜家养牛场
这一“习惯”,坚持了8年。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虽然坚持8年早起喂牛,直到今年初,他每年饲养的牛却仅有两头。
为何不把养牛规模扩大?“养牛投入大,没资金建新牛圈!”杨炜家苦笑着说。
为推动“关岭牛”产业发展,今年来,关岭自治县持续推出肉牛养殖补贴政策,对新建牛舍按每平方米300至400元发放补贴,脱贫户和监测户养殖纯种母牛可获每头5000元补贴,养殖育肥牛可获每头4000元补贴。
在养牛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今年初,杨炜家新建了140多平方米的牛棚,按照政策,每平方米获得400元新建牛舍补贴,养殖规模从原来的2头扩大到现在的8头。“这批牛几个月后就能出栏,我明年准备再增加几头。”杨炜家充满信心。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肉牛养殖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扩容提质,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还是转型升级,都需大量资金支持。如何破解资金匮乏难题?
安顺的切入点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支持方式,破解资金匮乏难题。
为了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肉牛产业“28安心养”模式,深化肉牛产业“银政企”合作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破解肉牛养殖融资贷款难点堵点。
此外,在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等县区推出对新养殖肉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按每头肉牛5000元的标准给予产业奖补政策。
平坝区乐平镇新光村养牛场
为了持续扩大肉牛产业规模,除了实实在在的养牛资金补贴,安顺还在创新养殖模式上下功夫。
走进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兴农家庭牧场,负责人柴其顺与妻子正忙着给23头牛投喂饲草。
柴其顺正在捆饲草
“去年8月和今年1月,我们分两批买进23头母牛,现在都已经配种了。”柴其顺介绍,为降低养殖成本,他和妻子租了25亩土地,专门种植玉米和皇竹草,实现饲草自给自足,“今年上半年除了买牛的开销,其他投入才8000元,去年光卖牛就赚了10多万元。”
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农户种植的皇竹草
如今,像柴其顺这样“自种饲草+家庭养殖”的家庭牧场,在安顺已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全市在持续推广‘企业+农户’肉牛代养模式、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农户散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家庭牧场’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据市肉牛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模式的加持下,今年上半年,安顺新增肉牛家庭牧场395个,存栏牛6246头,家庭牧场保有量达2167家,已成为全市肉牛养殖的主力军。
“政策好+模式好”推动“产业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牛存栏总量达31.24万头,其中关岭牛存栏22.23万头。
加工强链条 集群显效应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为提升产业效益,安顺市同步推进肉牛加工产业升级,从屠宰到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深挖价值链,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为产业增值提供有力支撑。
在镇宁自治县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精选的优质牛肉经过清洗、分割、腌制、卤煮、烘烤等数十道严谨工序,最终变成香气四溢的牛肉干、卤汁牛肉、牙签牛肉等产品。
牛来香公司工人正在对牛肉制品进行包装
“公司一直专注于牛肉制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生产的休闲零食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该公司董事长陈贵华表示,为拓展市场,企业正在探索生鲜牛肉与预制菜产品研发,丰富产品矩阵。今年一季度,该公司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
关岭牛产业园
走进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产业园屠宰场,自动脱毛机、整体预剥机运转不停,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有序作业,一头肉牛将被分割制成通脊、肩肉、胸腩等多个部位的牛肉产品。
关岭屠宰场屠宰现场
在关岭牛投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卤牛肉、牛板筋、牛肉干等各类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目前我们主要生产休闲食品、预制菜、酱卤三大类牛肉产品,销售市场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该公司总经理黄正旭说。
关岭牛投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展柜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种植养殖、饲料加工、屠宰、精深加工、生鲜销售、种养技术服务、餐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布局。
“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以打造关岭牛地方优质品牌为目标,围绕‘种、养、加、销’全链条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全钊表示。
“链”上发力拉动“牛”经济。截至目前,全市肉牛加工体系日益完善,拥有4家标准化屠宰场、18家加工企业,以及10多家大型肉牛龙头企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屠宰活牛7680头,已超出2024年全年屠宰量。
销售拓渠道 市场增活力
养得好、加工得精,最终还得卖得俏。安顺市注重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通过政企合作、拓展省外市场、探索新型销售模式等方式,让安顺肉牛及制品走进更多消费场景。
走进位于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凉井村,一个集“线上线下”肉牛交易功能为一体的关岭牛集散中心已基本建设完成,可同时容纳3200至3500头肉牛交易,预计今年9月初全面投入运营,将成为当地肉牛销售的核心枢纽。
“花江镇的‘花江牛市’有300多年历史,但过去的肉牛交易较为分散。依托这一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新建的大型集散中心将为关岭肉牛提供更集中、更便捷的销售渠道,显著提升交易效率。”关岭自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邹启凯介绍。
除了售卖整牛,“关岭牛”在拓展肉牛加工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成效颇丰。“今年来,公司已与5个县的学校签订营养餐牛肉专供合同,与良品铺子零食店达成订购合作;与广州市花都区8家企业达成合作,打入粤港澳大湾区餐饮市场;在省内开设3家直营餐饮店,构建‘牧场到餐桌’直供链,有力扩大本地消费。”说起“关岭牛”今年的销售成果,王全钊如数家珍。
在平坝,贵州德盛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探索“直播带货”销售模式。“每天屠宰20头肉牛,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该公司生产厂区负责人龙文涛介绍,热鲜、冰鲜、冻品三个系列产品在网上很受欢迎。
在镇宁,贵州米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镇宁头桥开设的“米博牛排体验店”很是热闹。“食客可以在店内品尝到由米博公司自产的西冷、菲力等各式牛排,还有水果和各类精致简餐。”该公司董事长汪希平介绍,上半年,公司出栏屠宰肉牛1800余头,除了常规企业订购、商超合作等传统销售模式,牛排体验店成为新方式。
米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饲养的肉牛
销售拓渠道,市场增活力。安顺肉牛产业整体销售半径持续扩大,不断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出栏肉牛7.56万头,牛肉产量1.13万吨,两项指标在全省排位分别为第1位和第2位。
扩大养殖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市场,一连串的产业发展“密码”,让安顺肉牛产业链和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完美融合,互促互励。
牵好“牛鼻子”,走出“牛路子”,安顺正笃定前行。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