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湛蓝的天幕下,白云像蓬松的棉絮缓缓游走,牛群低垂着脖颈悠闲吃草,偶尔甩动尾巴驱赶飞虫。
威宁灼甫草场上的牛群(罗喜贵 摄)
“我的家庭牧场常年养牛30头左右,以能繁母牛为主。”雪山镇雪山社区养殖户管仕贵说,他家今年上半年出栏5头,收入5万余元,接下来准备继续养殖能繁母牛繁育牛犊扩大规模。“以前养牛主要用来耕地,现在是繁育肉牛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毕节市着力实施肉牛良种繁育、肉牛扩群增量、屠宰加工流通、饲草饲料供给保障、品质品牌提升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不断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龙头引领促发展
走进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百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牛场,投料机、搅拌机、铲车等设备配套完善,标准化牛舍内,务工村民熊礼智正驾驶投料机投喂饲料,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埋头进食。
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奢香牧歌肉牛养殖场(苏苇 摄)
“养牛场主要引进的是西门塔尔牛,适应性、抗病力强,好饲喂、长势快。”熊礼智一边将散落在外的饲料扫进食槽一边说,“自从合作社养牛场建好,我就在这里工作,每天集中投喂饲料、清理环境卫生,每月有6000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村里像熊礼智这样长期在养牛场务工的脱贫户、监测户有6人。”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念介绍,该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助民增收新模式,形成牧草种植、加工、养牛、牛粪养殖蚯蚓的循环产业发展链。2024年,养牛场出栏1500余头肉牛,实现销售额3000余万元。
模式优化创新,不仅壮大肉牛产业发展,也为农户拓宽了增收渠道。
距离七里村不远的绿化乡大海子村,村民李田举正割草喂自家的牛,“除了种地,我家今年还养了7头牛,不仅购牛有补贴政策,母牛生崽也可以补助1000元,流动收牛车还会定期到各村定点收购。”看着牛一天天壮实,李田举心中倍感安稳。
据了解,黔西市探索推出“牛超市”育肥养殖、“育肥获重”育肥养殖、“带母获犊”母牛养殖等黔西SPV公司联农带农的合作养殖模式,累计带动有31家养殖户,养殖2493余头。
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奢香牧歌肉牛养殖场(苏苇 摄)
毕节市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思路,持续深化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肉牛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在种源、技术和市场难题上有了更多选择和保障,通过金融机构政策支持,业务部门在繁育、防疫和饲草技术服务指导,全市肉牛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毕节市肉牛存栏达106.96万头,出栏32.6万头。全市现有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58个,存栏10-99头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合作社)6198个,10头以下散户34.06万户。
科技赋能强保障
毕节气候冬暖夏凉,适宜肉牛生长繁育;境内天然草场和饲草料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加持,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通过推行春季抓“高产牧草种植”,秋季抓“冬闲田土种草”和“多年生草地建设”等举措,构建了稳定的饲草保障体系;
同时,出台《毕节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毕节市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毕节市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
威宁自治县麻乍镇双河村养殖户的家庭牧场(沈光勇 摄)
在夯实资源与政策基础的同时,毕节市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在种质资源保护、高效养殖技术研发、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下功夫,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些年,进过的村、到过的户,实在是数不清了。”自200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毕节市农业科学院畜牧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畜牧师鲁立刚和威宁自治县结下不解之缘。
针对雪山、新发养殖场(户)出现母牛难产、犊牛产后护理不及时造成死亡等问题,鲁立刚在雪山镇青松村开展了专题培训,主讲繁殖母牛难产识别、分析难产原因、介绍母牛及犊牛产后保健护理及紧急处置措施等,深受养殖户好评。在新发乡繁殖母牛规模养殖场,他引导购进了母牛助产器械,通过现场讲解培训和操作示范,提高了养殖效益。
“养殖户有什么技术需求,我们都要想办法帮忙解决处理。”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鲁立刚除了对养殖户、合作社、规模养殖企业进行指导服务外,从2022年开始,他还重点关注地方品种——威宁牛遗传资源保护问题。
威宁灼甫草场上的牛群(罗喜贵 摄)
鲁立刚联合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威宁自治县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发乡建立了威宁牛遗传资源保种场。目前保种场存栏威宁牛280余头,分为7个家系,14头种公牛、200余头繁殖母牛。
“我们会继续紧盯威宁牛遗传资源保种场的建设工作。”鲁立刚介绍,接下来将逐步提高保种群的抗风险能力,探索肉牛养殖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技术措施等。
鲁立刚是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派驻服务工作助力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威宁自治县建设威宁牛遗传资源保种场,在黔西市打造毕节安格斯牛核心育种场,探索高档雪花牛肉的生产路径、疫病综合防控、低成本高效养殖……科技创新为毕节市肉牛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逐渐形成“保种-育种-育肥-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品牌打造拓销路
依托肉牛产业优势,毕节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纵深发展:持续推动养殖、育肥、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联动配套,特别是瞄准热鲜消费大市场,加快补齐屠宰加工、物流运输等短板,提高肉牛屠宰加工能力,支持相关经营主体扩大产能,积极发展牛肉直销、餐饮等终端消费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推动“运活牛”向“运牛肉”和“运产品”转变。
近期,纳雍县鸽子花农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即将开设的牛肉餐饮店装修。“公司预计今年10月开设展销一体的牛肉餐饮店,一层做产品展示,二层做餐饮。”纳雍县鸽子花农业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母海波介绍,公司将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在牛肉精深加工这方面继续探索创新,建设牛肉主题餐饮店,申报培育鸽子花肉牛产品品牌。
纳雍县鸽子花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图源:微信公众号“珙桐纳雍”)
充足可外销的商品牛源和不同品种的肉牛,让毕节的肉牛可以对接不同市场需要。目前,全市有肉牛屠宰生产线的屠宰场5个,年屠宰设计能力超20万头;开设餐饮直销连锁店6家和品质牛肉专卖店1家,鲜牛肉销售店157家,年销售2.5万头左右,牛肉餐饮粉面馆(店)近2800家。
品牌建设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毕节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牌,开展专项营销,开设毕节生态牛肉专卖店和直销餐饮店,提升毕节牛肉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品牌化路径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目前,毕节市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威宁牛),已注册“贵牛”“朵纽”“喜牛好食”“乌蒙飘雪”“醉九牛”等牛肉商标。
毕节肉牛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等环节,更向品牌体验拓展。
6月28日晚,位于七星关区同心步行街中段的“毕节黄牛肉体验馆”生意火爆。“趁着避暑旅游季,接下来我们会对菜品进行改良和创新,让更多市民、游客品尝毕节牛肉、毕节味道。”餐馆老板刘日辉说,“毕节黄牛肉体验馆”是他在纳雍县梅花村修建数字化养牛场后探索产业融合的新尝试,“我们探索延长产业链,贯通产加销、融通农文旅,发挥产业价值。”
“牛”劲十足产业兴,“畜”势腾飞正当时。从传统散养到智慧牧场,从活牛出售到精细分割,从精深加工到品牌建设,毕节肉牛产业正蹄疾步稳,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毕节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