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草茂林皆绿野,石山披甲聚能量。近年来,关岭自治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护生态上做文章,在治理石漠化上探新路,通过造草海、植绿林、建光伏等举措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向山要地造草海
夏末秋初之际,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的巍巍群山之上绿意盈盈,漫山的皇竹草流青溢翠、长势正盛,阵阵清风拂过,草海迎风翻滚、泛起层层绿浪,人在其中宛如置身于一片“绿色海洋”。
关岭新铺镇漫山的皇竹草流青溢翠、长势正盛
作为该县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铺镇多石山,土瘠薄,曾经石漠化程度高达47.41%,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为了打破发展困境,在制约中谋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振兴之路,新铺镇以“牛”为主导,以“草”来“治石”,利用辖区大面积石山荒坡大量种植皇竹草,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还能为全县的关岭牛产业发展提供丰富优质的饲草。
关岭牛养殖场
“新铺镇全年无霜,皇竹草可四季生长,这是我镇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优势,加上全县近15万头肉牛存栏的产业规模,冬季饲草缺口较大,我们在皇竹草生长旺季进行青贮,到了冬天不但能够保障辖区肉牛产业所需,还能向全县供应青贮饲料,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实现双提升。”新铺镇党委书记龙柏臣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该镇肉牛存栏量近2万头,种植以皇竹草为主的各类饲草超5万亩,石漠化程度骤降至10%以下。
以新铺镇为示范点,关岭自治县围绕“生态畜牧业强县”的发展目标,结合“关岭牛+牧草种植”的发展模式,按照“草畜配套”的原则,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区域通过“坡改地”、路池一体等方式,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达15.55万亩,改良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达3万亩。
因地制宜植绿林
近段时间,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的优质花椒喜丰收,棵棵花椒树把大山装点得绿意盎然,簇簇优质花椒颗粒饱满、香味浓郁。在花椒林中,当地农户手持专用剪刀上下飞舞,十来分钟便能将一棵花椒树连枝叶带花椒剪个干净,而后打包成捆运至加工厂房。
椒农正在采收花椒
“为了抢抓上市季节,我家80亩的花椒林每天都要请十来个工人来采摘,然后分批运到加工厂房里制成干花椒销售。按照目前的采收情况计算,每亩能产700斤左右的优质花椒,总产值预计能有20万元。”坝山村花椒种植大户曾德春笑着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
坝山村作为花江镇花椒产业的主要产区之一,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主导和帮助下,突破石漠化严重的发展限制,因地制宜推进“坡改地”工程,大规模种植耐干旱的花椒树。如今,该村花椒产业高产下枝技术示范基地面积已达4000余亩,总产量超240万斤,总产值达16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以上。
关岭花江镇坝山村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上种满了花椒
坝山村只是关岭自治县通过种植花椒“治石”致富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该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其中石漠化区域种植花椒面积5.2万亩,已成功打造花江镇坝山村高产下枝技术示范基地、岗乌镇纳磨村花椒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百合街道红星村花椒采种示范基地3个千亩示范基地,年产值达1.8亿元。
长期以来,关岭自治县针对不同区域石漠化严重程度和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一方面以“宜封则封、宜抚则抚、宜造则造、宜修则修”为原则,采取退耕还林、国储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引林入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余年间累计完成营造林55万余亩;另一方面,着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产业,有效改善了林地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超25万亩,其中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种植面积近7万亩。同时,按照“适地适药”的发展方向,根据土地石漠化程度,种植黄柏、天门冬、决明子、丹参、何首乌、桔梗等10余种道地药材达15万亩。
石头山上建光伏
走进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只见阳光倾洒在延绵大山之上,望不到头的光伏板犹如“能源之海”,不知疲惫地吸收着光与热的能量,又源源不断地将其转化为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
关岭岗乌镇光伏项目
作为目前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场站,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横跨该县沙营、岗乌、永宁、新铺4个乡镇,让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华丽变身为聚能产能的新能源基地。
茫茫荒山石海何以绿电潮涌?近年来,关岭以建设“清洁能源大县”为目标,大力推进“光伏+石漠化治理”模式,利用光伏板的遮挡,有效减少石漠化地表水分蒸发,为低矮灌木和野草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进一步遏制了水土流失,为石漠化治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
“前不久,我镇辖区的黔峰一期农业光伏电站项目、纳卜二期林业光伏项目、新铺黔阳农业光伏项目同时实现全容量投产,形成了高效互补的清洁能源矩阵,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注入了强劲引擎。”岗乌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何巍告诉记者,该镇同时实现全容量投产的三大项目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年总发电量预计超3.5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为数十万家庭提供清洁电力,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
岗乌镇是关岭自治县最为偏远、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山石嶙峋,土层瘠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而光伏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让昔日的石山荒坡有了用武之地,为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
如今,关岭自治县经过多年发展,光伏项目数量已达30座,装机规模达425万千瓦;在建光伏6座,装机规模78.4万千瓦,还将拟建光伏项目17座,装机规模174万千瓦。
把石漠化严重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产业发展条件,在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关岭追“光”逐“绿”,奋进不停。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