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2025年全省抢险救灾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平坝区十字乡摆捞村党支部书记何高华凭借在抢险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获评“2025年贵州省抢险救灾表现突出个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精神认可,更是对摆捞村全体党员干部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充分肯定。
何高华(右)在村里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8月29日,记者驱车来到了十字乡摆捞村,在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何高华。此时,他正带着村委委员,仔细清点着下队走访所需的物资,准备到群众家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摆捞村全村面积达12.3平方公里,地处在林区和煤炭采矿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村内分散着2个地质灾害点和3个风险斜坡,其中,黄泥组的隐患尤为严峻,有29户125名村民生活在地质灾害的风险范围之内。”何高华向记者详细地介绍着村庄现状。
时间回溯到2025年6月26日19点,平坝区城区及周边乡镇暴雨如注。摆捞村黄泥组,这片原本就因山体土质松软而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在连续不断的强降雨冲击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这一致命灾害。
接到汛情预警,何高华第一时间带领村委委员、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党员们顶着暴雨、踏着泥泞,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将群众提前劝离隐患点,转移至安置点或亲友家中。“那天晚上我们成功转移了14户共29名群众。在这些群众中,大部分都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何高华和党员干部们,有的背着老人,有的抱着孩子,在暴雨中艰难前行,用自己的身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2008年,何高华从部队退伍,2021年初当选摆捞村村支书。“乡里领导和村里老支书多次和我联系,希望我能回村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把乡村治理好。”就这样,面对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何高华毅然放下了多年在外经营的生意,转身回到了这个山林间的小山村。
四年多的时间里,何高华早已把村委当作自己家,把每一位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车辆行驶在山林间,何高华一路畅谈,他指着山坡说道:“你们看,这片坡在1991年发生过严重的山体滑坡,如今,滑坡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工作中的何高华
摆捞村村民张忠文、张忠坤兄弟俩都已年逾七十,两家人住在了离黄泥组滑坡山体不远的另一侧山坡上,张忠文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在他家客厅桌上,一本《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记录册》的纸张有着被雨水浸湿过的斑驳痕迹。每一页的监测现场情况,都详细记录着何高华与张忠文的辛勤付出。“一到汛期雨季,这几个地灾点是我最担心的地方,我每天都要跑上好几趟,和老张伯一起,通过测量坐标对照物,仔细巡查树与树、房屋墙缝之间的细微变化,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发生。”何高华说,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防治,他和村干部们每天对山体、河道、老旧房屋等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开展高频次排查,组织开展防灾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村民避险自救能力。同时,去年8月,摆捞村向上申请项目,由平坝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建设,贵州省有色地质安顺勘测院施工,在该村下摆捞组沿河边、风险斜坡点建成了19根边坡抗滑桩,解决了该河段、路段滑坡隐患,切实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和通行安全。
而谈起何高华,张忠坤竖起大拇指:“每次遇到下雨,不管雨多大、多急,何支书都会第一时间来通知我们尽快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只要他们来了,我们这些老百姓就觉得踏实、安心。”
在抢险救灾一线,何高华始终冲锋在前,无论是地质灾害点撤离,还是疏散安置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惧脏累,始终坚守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岗位上,以坚定的意志和无声的示范,生动诠释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庄严承诺。
“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每一个奋斗在抢险救灾一线的同事,是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果。对于这份荣誉,我觉得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立足岗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何高华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定。